提升中国国际形象要讲究策略 应争取主动出击(图)
http://www.ce.cn/culture/opinion/200708/01/W020070801296616439766.jpg编绘王成喜
“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都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同一个事实。这足以说明,在当今时代,对事实的解读,有时候重于事实本身。
近年来,关于中国国际形象的解读,大部分来自国外机构或媒体,这容易让我们处于被动地位。在中国形象解读方面,我们应更多地主动出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发布了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率可望达到11.2%,并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据悉,中国今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1/4左右。
IMF的结论,无疑是批驳“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最有力的证据。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给世界带来何种影响的问题,一直是国际舆论的热门话题。大致说来,世人的看法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正面舆论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除了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外,还因为国内购买力的提高导致进口大幅增加,从而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负面看法则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导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廉价的中国商品挤压了别国的发展空间。
不难看出,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其实都基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一个事实,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这足以说明,在当今全球化媒体信息传播可以无限放大的时代,对事实的解读,有时候重于事实本身。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发展的国际意义的解读一直引人瞩目。当中国的发展面临不确定因素时,“中国崩溃论”担心中国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中国发展了,“中国威胁论”又担心中国的强大会给世界带来“威胁”;当中国大量出口商品时,担心会挤占了其它国家的发展空间;当中国大量进口商品,又认为会带来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总之,一些人对中国的发展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影响大的关于中国发展和未来的解读,都不是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而是来自国外研究机构或者媒体。近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贸易不平衡问题等等,都带有这样的特点。结果是,我们不得不被动应付外国的负面解读。
IMF的这次研究报告,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国人不仅仅需要对他人的偏见据理力争,也应多注意主动出击,向外部世界多做一些“公关”工作。这个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他国家对中国提出疑问,我们解决问题的这个循环模式上,中国应该更多地主动创造话题。这些话题可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如IMF的关于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具体比率研究。也可以是中国对某些不合格的国外品牌进行严格执法,这次如果中国公布美国不合格食品在美国指责中国食品之前,那么美国就可能落入“报复”中国的嫌疑之中,而不是相反。
对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大量投入。我国近年来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较多,“立”的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具体而言,我们大都是在国际上出现关于我国的负面舆论之后,才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着力破除这些言论。这种消极被动的“破”的做法,与防患于未然、积极主动的“立”——在负面言论未出现之前,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相比,当然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毫无疑问,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方方面做起。近来,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就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若干得力举措。这也是在此问题上吸取教训的结果,相信这些举措,将大大有助于改善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消费者眼中的形象。我们要清楚的是,对于我们来说,批驳别人的不实之辞固然必要,但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一些,多一些主动出击,解隐患于未然。
来源:世界新闻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