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另类思考
大致从1990年代末以来,以中国巨量规模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主因,“中国崛起”逐渐成为海内外媒体和学界的一大关注。大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得到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学者多次深刻论说的主题——也因此具有了常读常新的意义。在那些惯于统治世界的西方人那里,要对中国崛起的国际效应做出评估,似乎并不困难。在他们看来,西方模式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有效选择,西方的今天就是其他国家的明日。西方的发展模式不可分割,西方的经济成功源于其政治安排和文化基因。这意味着,如果其他国家想在现代化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一股脑接收西方的一切,就必须在政治,社会甚至文化领域全盘西化,不存在中间选择。如果有那么一个国家在不西化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在西方世界看来,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必然无法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危机,从而走向崩溃。因此,中国故事在当前的主要价值,只不过为那些已经被奉为律令的西方发展模式提供了又一个响亮的历史注脚;在未来,中国必须实现政治,社会乃至文化领域的西式现代化,否则,就难免与西方发生冲突,甚至难免苏联帝国的命运。这正是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逻辑所在。目前而言,能够超出以上逻辑窠臼看待中国崛起的西方人,并不多见,这就更凸显了马丁•雅克思考的价值。这位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高级记者,无疑对他自己的文明和同胞有着深刻理解。而在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等东亚国家的访学经历,以及他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兴趣,则使他对东亚事务,尤其对中国崛起,有着超越其大多数同胞的洞察力。此外,我们也不应忘记,马丁的祖国,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完整经历了崛起与衰落的西方国家。要认真谈论大国崛起问题,英国人的声音不可忽视。事实上,即使在现今的西方学界,学者们也总是通过对英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来完成自己的大国崛起理论建构,英国故事始终是大国崛起故事的重头戏。凡此种种,意味着马丁•雅克的这部作品值得我们重视。
在马丁•雅克看来,中国的崛起不仅仅包含经济和技术进步等物质层面,更包含着中国古典价值和精神的延续与复兴。西方传统认为的中国“物质巨人,精神侏儒”形象,只是更加深刻的暴露了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肤浅,反映了近代西方崛起之后挥之不去的霸权烙印。在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传统给马丁造成的巨大影响。他认为,中国在1840年被西方殖民帝国侵略蹂躏之前,有着伟大绵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1949年在废墟上建立的这个新国家,其历史延续性远大于历史断裂。举其要者,儒家政治观念仍然深刻塑造着中国人对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体悟。因此,经济和技术向度只是中国崛起故事的一个方面,而且是相当次要的一个方面。西方要想全面评估中国崛起,必须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才是指引中国未来行动的路标。在他看来,中国与西方的差异有着历史和文化根源,因此不应被随意解释和歪曲,更不应因此对中国盲目批判。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有着超越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它将迫使西方全面反思和认识自己的发展,逼迫西方主流知识分子从狭隘的帝国眼光中挣脱出来,重新认识新兴国家的独特历程,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多样性,这是中国崛起为人类提供的最大贡献。
这种在西方看来颇为另类的思考,对我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这个经济危机肆虐全球的年代,由于我们相对稳定的金融体系和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我们已听到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G2”“中美共治”“中美国”“中国英雄救‘美’”等等说法不绝于耳。“打杀”我们不怕,“捧杀”却如同一颗颗糖衣炮弹,忽悠的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忘记了我们面临的挑战。我希望读者们不要执著于围绕这个抓人眼球的书名争辩,而应该平心静气的看待他在书中提出的问题。对我而言,这本书启发我思考的,是我们的崛起究竟能为世界带来什么?经过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支持这条道路的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又是什么?是否真如马丁•雅克所言,是儒学传统的延续?我们如何能找到一条切实的办法,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打消西方逐渐增长的中国忧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马丁•雅克预言,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将在中国崛起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甚至影响中国对东亚国际体系的塑造。在这一点上,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他的判断,中国政府反复重申和平发展理念就是明证。但回过头来,马丁•雅克这一说法也提醒我们,民族主义在民族崛起过程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也必须得到我们关注,在整个崛起过程中,我们都不能放松向其他优秀文明学习的努力。毕竟,在我们面前,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