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向美国航母的心脏!揭密中国超音速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从诞生起,就由于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在人类海战中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动用苏制“科马尔”级导弹艇,发射4枚苏制“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以色列最大的战舰“埃拉特”号驱逐舰,“冥河”的战果震惊世界,从此海战进入导弹时代。
随后,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海军使用苏制“黄蜂”级导弹艇发射苏制“冥河”反舰导弹攻击了巴基斯坦海军。一艘满载排水量为3361吨的巴基斯坦大型驱逐舰“开伯尔”号被导弹击沉,另一艘驱逐舰的舰桥被导弹摧毁。印度导弹艇还用“冥河”袭击了卡拉奇港的岸上目标,摧毁码头的贮油罐。反舰导弹巨大的作战威力引起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由于作战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在反舰导弹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容的路线。西方阵营由于技术原因,加之作战思想方面更重视导弹的隐身性、制导方式多样性以及有空中优势,因此造成西方反舰导弹基本是亚音速型。主要代表就是美国的“鱼叉”和法国的“飞鱼”。
前苏联海军由于其主要作战对象是拥有强大海军航空兵舰载机部队的美国海军,因此其反舰导弹的发展方面追求尽可能快的飞行速度。同时由于前苏联/俄罗斯在超音速导弹技术方面如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技术的实力强于西方,因此前苏联/俄罗斯的反舰导弹几乎都是超音速型号,都具有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的特点。对于反舰导弹究竟是超音速还是亚音速更合适,一直以来争议很大。西方认为反舰导弹应该更重视隐身性、制导方式多样性。这是有一定依据的,由于超音速反舰导弹速度快,导致飞行过程中弹体与周围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热量。这一方面加大了导弹被对方红外探测、预警装置发现的概率,另一方面由于热量高导致超音速反舰导弹上不能使用亚音速反舰导弹已经使用的红外/热成像复合制导装置。
目前超音速反舰导弹基本是使用雷达制导,这就导致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命中率方面不如亚音速反舰导弹(灵云注:主要体现在理论数据上)。同时由于导弹要超音速飞行,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如此一来就限制了导弹的射程。如果要加大射程就必须携带更多的燃料,这就造成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体积普遍比亚音速反舰导弹要大得多,而这就又加大了导弹被发现的概率。加上西方在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方面相对落后,因此至今西方始终没有适用化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服役。灵云认为,上面这些因素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决不是致命的。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制导技术已经从早期单一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发展为目前的主/被动雷达+卫星定位制导,其制导精度已经大幅提高。同时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制导性能的不足。同样是由于飞行速度快,因此攻击时间也大幅缩短,加上飞行弹道特别是末段高机动飞行弹道的变化,极大的增强了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而这正是亚音速反舰导弹无法企及的。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超音速反舰导弹在气动布局设计和弹体材料方面有更大发展,使其隐身性能比原来有相当提高。这也增强了突防能力。
当然,由于高速飞行造成弹体与空气剧烈摩擦而产生的较高的红外热辐射造成超音速反舰导弹被对方红外探测、预警装置发现的概率要大于亚音速反舰导弹,这是无法避免的。灵云认为,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作战能力要远强于亚音速反舰导弹。这也是西方各国已经开始超着手研制音速反舰导弹的原因。另外,未来对陆攻击巡航导弹也将向超音速化发展,超音速化已经成为未来导弹武器总的发展趋势。目前在超音速导弹方面俄罗斯技术最为强大,而中国在超音速反舰导弹方面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作为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中国对反舰导弹的发展始终高度重视。早在现代反舰导弹刚刚诞生不久,中国海军就从前苏联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冥河”反舰导弹并成功仿制出国产型号“海鹰”1-2。在充分吸收消化国外技术后中国反舰导弹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先后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鹰击”系列(灵云注:包括C-101、C-301、C-801、C-802、C-803、C-805、C-701、C-91等),目前中国的反舰导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研制的大部分反舰导弹都是亚音速的,但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先后研制了C-101、C-301两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其中C-101属于近程反舰导弹,主要用来摧毁接近海岸线、海峡水域以及航道狭窄水域的大、中型水面舰只。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在弹体的尾部装有两叶弹翼和一叶带有副翼的垂直安定面。导弹动力系统包括两台安装在弹体两侧吊舱内的冲压式发动机和两具挂载在体外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这属于典型的早期分体式冲压发动机导弹动力布局,导弹采用厘米波段单脉冲主动雷达制导,具有作用距离远精度高的特点。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直径0.54米;翼展1.62米;战斗部重30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有效射程45公里;巡航高度50米,末段突防高度5-8米。C-101分为空射和舰射两种型号,空射型重1500公斤,弹长7.5米;舰射型重1850公斤,弹长6.5米。C-101超音速反舰导研制成功后,由于射程短,因此仅少量生产服役。装备于中国海军岸防炮兵部队和海军航空兵。其中装备海军航空兵的C-101主要以轰-6D轰炸机和水轰-5水上轰炸机为载具。为了弥补C-101射程的不足,中国海军又研制了重型C-301超音速反舰导弹。C-301超音速反舰导弹是在C-101技术上大幅改进而来的一种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驱逐舰以上大中型水面舰艇。C-301为“鸭”式气动布局导弹,全弹由雷达舱、战斗部舱、仪器舱等组成。导弹动力装置采用四个外挂固体火箭助推器和两个冲压发动机,射程较C-101明显提高,达到180公里。弹长9.85米;重1850公斤;导弹直径0.76米;翼展2.24;战斗部重达512公斤,可以轻松击沉大、中型水面舰艇。导弹巡航高度100~300米,末段突防高度5米,最大速度2马赫。制导方式为指令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制导雷达为单脉冲雷达。C-301能以2马赫的速度在100至300米高度巡航并在弹道末段采用超低空掠海飞行进行突防,可以有效突袭远距离的大中型舰艇,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C-301主要作为岸防导弹装备在海军岸防炮兵部队,成为当时中国海军最有威力的反舰导弹。
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C-301有效填补了海军在超音速反舰导弹方面的空白。但灵云认为C-101、C-301仍有很多不足。首先,这两种导弹的动力系统都是第一代分体式冲压发动机,都需要外挂固体火箭助推器(灵云注:C-101的空射型没有),加之发动机技术限制造成导弹体积、重量都很大,这是C-101、C-301最大的缺点。同时两种导弹的制导雷达都采用单脉冲雷达,因此其抗干扰能力有限。这些都是造成C-101、C-301生产装备数量较少的原因。
从上世纪九十年末期开始,中国在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上出现一次机遇,这就是俄制SSN-22“日炙”重型远程反舰导弹和KH-31空射反舰导弹的引入。俄罗斯在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方面世界领先,因此SSN-22和KH-31的引进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引进对中国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其中SSN-22“日炙”重型远程反舰导弹是中国海军配套“现代”级驱逐舰引进的。分为两个批次,第2批次导弹经过技术升级射程提高到240公里。中国海军同时依然引进了SSN-22的空射型KH-41“白蛉”。根据国外权威媒体报道,中国在引进KH-41“白蛉”实弹的同时还引进了相关技术进行国产化,目前国产化KH-41已经开始服役,但一直没有实际资料如照片加以证实。而另一种俄制KH-31空射反舰导弹已经实现完全国产化。KH-31本来只有反辐射型,中国引进全套生产技术和资料后对其进行改进,从而衍生出一个新的反舰型号。这就是国产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原形KH-31相比,由于使用大量中国掌握的新技术和新型材料。鹰击-91在重量、导引精度、射程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综合各方信息推测,鹰击-91使用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长4.7米,弹径360毫米,弹重1.6吨,战斗部重250公斤,射程300公里。制导方式采用中段惯导系统加卫星制导,末段为主/被动复合雷达导引头制导。中国国产主、被动复合导引头精度比的俄制导引头更高而且其可以覆盖目前所有雷达频段。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具备高空攻击和掠海攻击等多种攻击模式,弹道末段还可以进行复杂的蛇形机动,从而有效突防攻击敌水面舰艇。目前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已经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同时从早期单一的空射型发展出多个分支,包括空射反舰型,空射反辐射型(灵云注:包括对地攻击型和空对空远程反预警机型)、舰对舰和潜射反舰型。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已经成为已知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国产反舰导弹。SSN-22和KH-31的引进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引进对中国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有巨大推进作用。其中,通过两种导弹的引进,中国已经成功掌握了最关键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技术,这对中国未来新型超音速导弹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SSN-22和KH-31的引进和国产化使中国掌握了世界先进的超音速导弹技术。但灵云认为,这两种导弹毕竟是引进国外技术,因此今后的改进发展都受到相当大的制约,这对中国海军是非常不利的。解决这些的最好办法就是研制中国自己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中国曾经独立研制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C-101、C-301两种超音速反舰导弹,加上近年的技术积累,研制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难度不是很大。灵云认为,未来中国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应该向飞得更快、更远,制导精度更高以及突防模式多样化和多用途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对方拦截拘束的不断提高,造成超音速反舰导弹突防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对方早期预警、探测能力的不断增强,造成超音速反舰导弹被发现的概率越来越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超音速反舰导弹还无法作到完全低可探测。解决这些的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导弹飞得更快,就是发展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而这就涉及到空气动力、新型材料、发动机和燃料以及航空电子设备等诸多方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弹体材料问题,新型材料要求重量轻,强度高,同时必须耐高温。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国产新型合金材料重量轻、强度高,可以耐高温,已广泛应于于航天事业,因此中国发展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在材料方面问题不大。最大的困难在导弹发动机,目前已有的整体固体式冲压发动机的推进水平已经达到极限,已经无法满足未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最合适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就是间歇爆燃式冲压喷气发动机,间歇爆燃式冲压喷气发动机主要以间歇爆炸式推进方式工作,可以将导弹推进到5马赫的高速度,而伴随这种发动机的就是特种燃料,目前较现实的是变循环冲压发动机和特种低温甲烷燃料。最近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中国最新型高空高速飞行器已经开始试验,这说明中国在最重要的发动机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新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研制的最大技术瓶颈已经有望攻破。未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速度快,因此要求有一定体积来保证燃料携带量,但体积又不能太大,否则将影响载具携带。最好能将长度控制在4-5米以内,重量控制在1-3吨以内,这样可以保证导弹携带足够的燃料以确保射程。为了达到远程攻击的目的,加上自身速度优势,未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最大速度不能低于3.5-4马赫,最大射程程不能少于350公里,为确保对目标的摧毁其战斗部不应小于300公斤高爆炸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目标的有效毁。对未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另一项重要要技术是制导系统。目前国内在反舰导弹知道系统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已经从原有单脉冲雷达制导发展为目前的中段惯导系统加卫星制导,末段为主/被动复合雷达制导。由于受地球曲率限制,舰载雷达的制导距离有限,而空中中续平台中续制导又容易受到敌方对平台的威胁。因此最实际有效的就是发展反舰导弹专用远程卫星制导系统,同时为导弹配备双向数据链。首先由部署在太空中的中国海洋侦察/探测卫星对敌舰进行准确的定位,随后将信息传回发射平台。导弹发射升空后,卫星适时将目标数据通过数据链传给导弹和平台,而导弹在接受数据的同时可以通过数据链将途中信息如飞行状态和攻击弹道等传回平台,而且可以将自己制导雷达“看到”的目标情况以及最后攻击前的影响通过数据链传回平台,而平台则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链对导弹进行必要的修正,另一方面通过导弹传回的最后攻击的资料对目标毁伤效果作出判断为下一步作战行动提供依据,如此将构成一个完成的弹-舰(机)-星信息战网络体系。导弹制导雷达可以采用主动数字式电扫描相控阵技术,这样可以有效减轻重量,同时还可以具备末段雷达成像功能。在这方面国内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采用不是大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上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方式。预先在弹上计算机内存储敌方各类型舰艇如航母的资料如雷达图像以及导弹各种可以采用的飞行弹道、多弹战术编队方式以及敌方可能的各种对抗干扰措施的应对方式。如此一来导弹将具备一定的自主选择目标能力,可以将地方目标分类。当主目标攻击难度过大时可以选择更换攻击方式或攻击其他目标,也可以选择攻击目标的薄弱环节,同时可以进行多弹联合攻击。这要求弹上计算机必须具备交大的存储量和强大的高速计算能力,这对国内IT技术提出相当大的挑战。前段时间国内权威媒体公开报道,我国最新型远程空空导弹已经研制成功,该弹最大特点是非常“聪明”,使用了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具备一定空战中自我修正和自主攻击能力。这说明我国在导弹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相信用于未来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问题不大。最后涉及的是气动布局。高超音速对气动布局提出相当苛刻的要求,而且导弹攻击方式和攻击角度要求气动布局要配合导弹的穿透力,因此比较合适的是楔形布局。目前已知的高超音速导弹都采用类似形式,这对提高反舰导弹飞行速度以及对目标击穿能力有很大益处。
反舰导弹作战模式主要包括高—高模式、高—低模式和低—低突防模式。应用较多的是高—低模式和高—低模式,其中高—低模式最为普遍,低—低突防模式主要用于末段突防。目前比较广泛的是导弹中高—低模式,但灵云认为,正是由于该模式以及低—低突防模式的大量应用,造成对手如美国海军的海军舰艇反导技术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攻击模式,因此伴随对方拦截技术的提高,未来这这两种攻击模式的攻击难度会越来越大。而且这两种模式由于飞行高度低造成空气阻力大,因此导弹射程会受到很大影响。灵云认为,未来中国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应当同时具备这三种模式。特别是高—高模式,具体运用方式就是:首先由卫星等探测手段发现敌舰,随后将信息传回平台。平台将信息注入弹上制导系统,随后导弹发射升空。发射后,导弹迅速爬升至3-4万米高空,弹上主动雷达首次开机扫描,由于高度优势因此弹上雷达可以看的非常远。找到目标后,导弹制导雷达关机弹体转入平飞。由于高空空气阻力小,因此导弹可以达到最大极限速度3-4马赫。在卫星引导下,导弹在高空迅速飞向目标,高度优势会使飞行距离大幅缩短,加之速度快,造成敌方预警时间极短而且拦截难度极大。当导弹飞抵目标如美国航母目标上空时,弹上主动雷达2次开机最终牢牢锁定目标,随后,导弹转向,以90度垂直角度俯冲冲向敌舰。此时由于导弹本身质量大、速度快,加之惯性和引力作用,最终导弹俯冲过程中将达到5-6马赫的极高速度!在主动雷达准确导引下,导弹将从4万米高空以超过5马赫的极速从敌舰正上方头顶对敌舰发起致命攻击!这就是迄今为止对水面舰艇威胁最大的对舰“垂直天顶攻击”!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应对这种“垂直天顶攻击”!在巨大惯性和自身重量下,采用楔形布局和高强度材料弹体的中国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将可以直接洞穿美军航母甲板而冲入航母内部后在再引爆!这就好比一柄离间刺如美国航母的心脏!!这中内爆方式只需要配合相关的引信如硬目标延时引信或可编程延时引信。当然可以同时配用多种引信,如此一来将具备多用途性如在航母甲板机群上空实施空爆来摧毁甲板上的机群。而穿入航母提内将有能力引深藏于体爆航母内的弹药库和油料库,甚至可能直接命中核反应堆,这将作到对航母一击必杀!这是其他攻击方式绝对无法作到的!中国海军可以采取多层次、多方位、大纵深、多枚导弹集群发射、多模式、多角度饱和攻击的战术对美国航母发起攻击。发射方式可以包括空射、潜射和陆基,灵云所说的的陆基不是传统岸基,而是将反舰导弹装载于远程载具如弹道导弹上,弹道导弹发射后,按预定路线将反舰导弹送入预定空域后弹、箭分离,反舰导弹在制导系统引导下完成攻击。这样可以将弹道导弹的远射程和反舰导弹的机动灵活完美结合,其技术难度要比弹道导弹反航母小得多。
一旦中国新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投入实用,将成为最有效的反航母杀手,配合其他反航母手段,将构成中国海军强有力的反航母体系,将成为有效的威慑手段,对于其他舰艇更不在话下。届时,中国新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将和其他武器装备一道为中国台湾统一战争和海防构筑起一道有效为威慑屏障,将成为震慑那些妄图以航母来要挟、遏制中国统一大业的敌对势力的海战利剑!!!!〔
[ 本帖最后由 邓州老农 于 2008-2-4 14:25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