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铸造国人飞天梦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国人出生入死,只为探索卫星的自发研制之路。经常出没于外交场合的陈毅常为技术人员打气:就是把衣服当了,也要把“两弹一星”搞出来,搞不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不硬,说话也不会算数
□本报记者 江 烨 夏黎明
在漫天繁星的苍穹中,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正在倾斜的与地球轨道同步运行。2011年4月10日中国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带着它的使命飞上太空。
自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将“东方红”乐曲带上宇宙,我国已研制并发射80多颗各类卫星,包括返回式遥感系列、实践系列卫星、通信系列卫星、导航卫星、气象系列卫星、海洋卫星和资源系列卫星等。我国卫星也从卫星技术试验、应用业务试验,逐步向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
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穿过,发展的轨迹繁衍成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衍生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
挺起腰杆攀高峰
中国人进军太空之梦,是从1970年4月24日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始。
飞向浩瀚宇宙从来都是人类长期的愿望。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卫星1号”成功发射,而这天被美国定位国耻日;1961年4月12日,苏联实现载人飞行,同年5月,美总统肯尼迪便在国会上宣布:发誓要在登月方面超过苏联;1965年3月18日,苏联“上升2号”飞船进行载人飞行,并在世界上首次进行宇航员舱外活动达23分41秒,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不甘示弱的美国发射“阿波罗”号,实现6次载人登月,共12人在月球表面着陆……抱着“谁能第一个成功地在宇宙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谁就能迟早控制整个地球”的想法,飞天成为了美苏争霸的争夺战之一。
在美苏带动下,世界各发达国家也纷纷开始航天研究。此时的新中国步履蹒跚,中苏交恶则是雪上加霜,危机四伏,无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可引进。据资料显示,当时,苏联并不赞成中国独立研发导弹卫星,更是在1959年单方面撕毁对中国的援助合同,断绝一切科研支持,为此,朱德曾愤慨说:“赫鲁晓夫此人靠不住!”。
领导人意识到,唯有自己研发导弹卫星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1958年5月,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半年之后,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两次提到卫星问题,他明确的对中央委员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要抛就抛大的。”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国人出生入死,只为探索卫星的自发研制之路。经常出没于外交场合的陈毅常为技术人员打气:就是把衣服当了,也要把“两弹一星”搞出来,搞不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不硬,说话也不会算数。
毛泽东那一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令一出,四方雷动。钱学森、潘厚仁等科学家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定了“三星规划”: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尽管国内外环境十分苛刻,但当时仍有钱学森、孙家栋等一批愿鞠躬尽瘁的爱国科学家仍积极投入到了卫星研发工程。
然而,放卫星不是放风筝,岂是弹指间即可完成之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百姓温饱尚未解决,追求科学技术之先进谈何容易。资金匮乏自然工业基础极差,不仅生产不出尖端仪器设备,甚至连供电的大型发电设备都没有,甚至必须动用黄金储备才足以购买欧洲设备。
航天设备逐鹿太空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卫星事业仍旧取得很多零的突破,在多个领域开创了许多第一次: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第一颗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成功发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可见,卫星上天,绝不意味有能力翱翔宇宙。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卫星事业才真正进入发展期,在不断完善技术方案、设备仪器、应用功能的同时,又研发了新的卫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自1975年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至今,已研制了六种不用的型号:第一代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第一代返回式摄影测绘卫星、第二代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绘卫星、返回式国土详查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
目前,我国一共发射和回收返回式卫星22颗,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空间遥感资料,卫星功能从70年代的国土普查、摄影描绘拓展到进行空间诱变育种、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寿命从3天延长至将近27天;一星多用搭载试验能力也逐渐增强。
最新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已完成包括干细胞培养、高等植物生长、星载加速器等试验在内的13项搭载科学试验,带回试验种子经过培育,获得小麦、水稻、西瓜等新植物品种,正式开辟了航天育种的新道路。
在通信领域,1984年4月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发送之后,我国又继续成功研发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亚太一、二、三号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马布海通信卫星等一批高性能,高传速,长寿命的通信卫星。在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卫星通信转发器的国产化程度达到三分之二,占领了国内卫星通信的半壁江山。
而1988年发射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与1997年发射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现已投入业务化应用,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研究、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0年,风云一号C星还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世界气象卫星行列。
精准严密的监测能力,使气象卫星多次用于对各种大型活动的加密监测,如2010年亚运会、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前,气象卫星对天气系统变化情况、发展过程进行了成功的实时监测,观测频次不断提高。
除了独立研发,我国还与他国加强了空间技术合作。如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的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在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目前第一颗已完成寿命,第二颗正在超期服役,而2007年发射的第三颗正在对扩大遥感数据在国内外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
深空探测军团哨声响起
如果说此前的卫星最大的成功在于将宇宙的天展示给地上之人,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形成一张巨大的飞天织网,天地开始“混为一体”。
从2007年4月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到今年4月10日第八颗“北斗星”成功步入预定轨道,北斗系统正快速进入到一个加速组网期。专家预计,目前已实现区域性卫星导航的北斗系统,到2020年,将具有覆盖全球的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能力,这意味我国将彻底摆脱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的束缚而拥有自主的导航定位系统。而2020年,也正是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之时。
在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内,中国人的宇宙探测之路越走越远。20世纪初,“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打造双星计划,对太阳活动磁层空间暴等科学探测进行研究;2003年神舟五号以及2005年的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奔月,迈出我国向深空探测领域一大步;2008年神舟七号携带三名宇航员升空,进行了第一次“宇宙慢走”的空间出仓活动;计划实现空间对接的神舟十号正在计划发射中。
刚刚送走北斗导航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已经恢复了平静,空旷的发射场不会记住此出发的所有卫星,灼热过无数次的发射台现在也是一片冰凉,但它随时在静候注入更强的热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712fc0100su0x.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