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头 发表于 2012-5-13 12:24

邓州志卷之一      郡县图

昔职方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方舆广轮之数,以辨其方物。邓志之先,图也,亦然。总图而大观具焉,四图而名域区焉,以正阿池,控制得宜,宅中之义可求也。以别疆理,原隰不爽平土之规,可列也。孰险孰易,何遥何近,省方之志可通也。盖书所载,言散殊弗,统言所指事,混沦未明,惟大人觌兹,则不降堂序,遂能画千乘之国于一瞩之间,而宛有余思嗟。图,信资治哉,作郡县图。

论曰:禹贡分州,河山是辨,欲稽形胜,舍啚奚观焉。兹郡大势,内淅多山,新邓平原,其水率源于内淅而会于新野,以入襄江。然,邓亦有覆釜屹,如天设之镇,彼称多山,惟灵惟岵,惟白崖,为擅名,若湍在邓丹淅,白河在三邑,则均水之大者,啚宜详也。虽然邓北有湍,自昔识之,何两汉南阳郡啚湍于邓南,岂河流之迁徙,郡治之更置,将靡常而莫之考耶。至于要害,列关堡,列村镇。幽胜,列寺观,皆繇河山之故。博雅君子討論所最急於例得備啚云 赞曰:图一御三图三宗一千里倏游万有森立尽笏且才收图诚急尽意尽言洞观弘益

捕头 发表于 2012-5-13 14:00

邓州志卷之二   郡纪

郡纪维何?纪事之大者,以鉴往而标来也。南阳属郡,邓称雄焉。爰自国朝,上溯虞夏,盖不知几千万年,运世降登,道法污隆,本相为无穷,而载笔者流率拘提纲之例,坐是巨细意义或艰于檃括。兹于旧志遗阙者,悉搜增以成之,是故,察禨祥得钦崇之旨,详分画制,因革之宜,叙兵。交审安危之势,揭官政研理乱之几于稽其类,犹夫易之有彖辞也,诗之有小序也,文则省而事颇该言则近而指亦远典常,何昭如法戒,何凛如明者览之,可以超然旷视矣,作郡纪。

黄帝推分星制天下,颛顼(Zhuān Xū)始别九州,唐尧因之,中为豫州。
虞舜肇十有二州,河南为豫。
夏禹平水土,还,为九州,荆河维豫州。注云:北距河西,南至荆山,今唐邓等州地。
禹贡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史记云:邓,曼姓侯国,夏仲康子所封,邓之名始见于此。
商汤奄有九,有制如夏。
周文王化及江汉、汝坟,邓在周南境内,周礼职方豫州,其利麻漆丝枲,其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扰,谷宜五种。

鲁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七年,邓侯吾离朝于鲁,修邻好也。
九年,夏楚及巴师围鄾。鄾,邓之南鄙邑。邓师大败事见左传。
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享之,三甥谏之,弗从,事见左传。
七年,楚子伐邓。
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邓遂属楚。
昭公十八年,楚平王迁许于白羽。后改为析,即今淅川县地。
哀公四年,晋人执戎蛮子畀楚于三户。左传注云:三户即今丹水县。按:丹水即今淅川县地。
威烈王二十三年,韩魏赵三分晋地,邓遂入韩。战国策云:韩分晋得南阳及颖川诸郡地,东抵汝阳,西接弘农。
安王十三年,秦伐韩取穰。史记:襄王十一年。(按穰即今邓州,春秋时为邓国地)。
显王二十九年,秦孝公封卫鞅十五邑于商於。正义曰:於邑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里。淅川县志云:即今于村保地。
[赤艮]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封魏冉为穰侯,公子悝为邓侯。
三十二年,秦与赵会于穰,又与楚会于邓,又会于穰,又与韩会于新城。唐李华临湍碑记云:临湍,古新城地(按:临湍即今内乡县地)。
三十六年,秦昭襄王遣白起取楚鄢邓西陵。
四十三年,秦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穰为县。

秦始皇郡县天下于穰县,西置中乡县。通考云:即今内淅地。
二世二年,楚怀王遣沛公西伐秦,由南阳道,通郦淅以叩武关。东莱吕氏曰:邓为入关间道,乃南北咽喉,在三国必争之地非帝之都也。

汉废中乡县,始置新野县穰县如故,仍于其地置涅阳,今州境东六十里。安众,今州境东北镇平地。乐城,今州境西南三十里。朝阳,今州南八十里。慱山,今内乡顺阳保。郦,今内乡境北十里,郦城堡即其故址。棘阳,在邓州境东,新野唐县界。诸县属南阳郡丹水,今淅川境,西上白亭保。析,今淅川西三十里,属弘农郡俱统于荆州部。
武帝封霍去病于穰县卢阳乡,因置冠军县,属南阳郡,在州西北四十里
元帝建昭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县造钳卢等,陂广灌溉,人获其利。

王莽地皇三年,刘秀起兵新野白水村,屠唐子乡,事见本纪。
更始元年,析人邓晔起兵,开关迎大将军申屠建入长安共诛王莽。
东汉建武二年,遣广平侯吴汉进兵击新野,引兵南与秦丰战,黄动水上,黄邮水(疑误)即今新野黄牛聚。
三年,遣堵阳侯朱祐击新野,平之。
四年,南阳太守杜诗,踵召信臣遗迹,造水排铸农器,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屋殷足。今邓州陂堰多遗迹。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永平中,改博山为顺阳县。

建安二年,改顺阳为南乡县。按水经:南乡县在丹崖山南,又隋志云:县有石墨山则南乡当在今浙川县境内,今汉改顺阳为南乡,岂改而徙之耶,抑或后有别置者耶,姑阙,以俟再考,又一统志云:南乡,汉置县地名,沙堰在南阳县一百里,隋于此置淅州,则又当在新野境内,未知孰是。
三年,曹操击张绣,围穰,四月张绣帅众追之,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
六年,曹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襄阳,刘表迎备,益其兵,使屯新野。
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十三年,操至新野,刘琮举州降,穰郡县遂属魏。
三国魏置南乡郡,治南乡县,郦、析、穰、丹水、新野五县,仍属南阳郡。

晋改南阳郡为南阳国,以涅阳、冠军、郦县隶,改南乡郡为顺阳郡,治顺阳县,以南乡、丹水、析县隶。置义阳郡,治新野县,以棘阳、朝阳、穰县隶。改安众为安昌县,亦隶义阳郡,寻改义阳为新野郡,徙治棘阳,俱统于荆州部,寻废析县。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壬辰,荆襄都督刘弘伐樊,石勒将郭敬败走,进兵,破新野
康帝建元元年,诏议经略中原,庾翼表遣梁州刺史桓宣伐赵,趣丹水。
二年,桓宣及赵兵战于丹水,败绩。
穆帝永和十年,桓温帅师伐秦,水兵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兵自析川趣武关。
孝武帝太元四年,秦符坚遣将慕容超攻顺阳,拔之。
南宋,新野穰二县属新野郡,顺阳、朝阳、丹水三县属顺阳郡,涅阳、冠军、郦、析四县属南阳郡,棘阳属河南郡,俱统于雍州部。

齐明帝建武二年,魏军五道南攻萧衍,帅师援义阳。
梁武帝普通六年,取魏南乡郡,冬十二月,取魏顺阳郡。

后魏始置淅川县,在今县治东三十里,马蹬保岵山之阳。寻升为淅阳郡,改顺阳为南乡郡,治南乡县,于穰置荆州。

西魏始置内乡县,在今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西峡口。又置临湍县,在今内乡县治南十里长庆保,属淅阳郡,统于豫州部,于穰置重镇设兵备,齐改新野为黄冈郡,棘阳为百宁县,冠军属鲁阳郡,统于荆州部。

捕头 发表于 2012-5-13 14:03


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荆州为邓州,治穰。始置菊潭县,在今内乡县治北四十里丹水保是。改临湍为新城,涅阳为课阳,省淅郦入内乡,废安昌为穰县北乡。地。
炀帝大业三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以南阳县来属,领县八,穰、新野、南阳、课阳、顺阳、冠军、菊潭、新城。淅阳郡如故领县七,南乡、内乡、丹水,仍以武当、均阳、安福、郧乡来属。又于南乡城置淅州,此南乡城当是淅川县境内者,一统志云:在沙堰非是。寻废丹水县。
恭帝皇泰元年,朱粲自称楚帝,取唐邓刺史吕子臧,死之。二年,杨士林击破朱粲,粲奔菊潭。

唐高祖武德初,改南阳郡仍为邓州,治穰。改南乡为顺阳,寻省顺阳入穰。置默水县,默水县,在今内乡县治东二十里。
玄宗开元八年,复新城为临湍。十年五月唐邓大水。
天宝初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
肃宗乾元元年,改南阳郡,复为邓州,治穰,以淯阳郡、向城来属。领县六:临湍、内乡、菊潭、默水、南阳、向城,省新野入穰为镇,俱统于山南道。一统志云:向城,魏置县任,今南阳府城北六十里。
德宗贞元十三年,吴少诚开刁沟。一统志云:刁沟,即刁河。
宪宗元和十二年,以李愬为唐邓节度使,擒淮西将李祐。
僖宗中和元年三月,朱温陷邓州。
五月,忠武监军杨复光击败朱温,复邓州。
昭宗乾宁间,谏议大夫朱朴上疏,迁都襄邓,不报。朴国步多艰,当迁都啚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上有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云云。

五代梁于邓置宣化军,唐置威胜军,周置武胜军,俱治穰,省菊潭入内乡,棘阳入新野。
后晋齐王开运二年冬十一月,穰县和平乡竹合欢,有司图画以闻。
宋太祖建隆初,置武胜军,治穰,领县三:穰、内乡、南阳。仍于内乡分置顺阳、淅川二县,寻省临湍县,分隶邓州、内乡。
乾德间,复为邓州,治穰,领县四:穰、内乡、顺阳、南阳,统于京西南路。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以使相赵普为武胜军节度使。
淳化五年,雨水害稼。
真宗景德四年,夏六月,江水暴涨。
徽宗大观四年,大水漂没顺阳县。
高宗建炎元年秋七月,诏议幸南阳,以范致虚知邓州。李纲言,车驾巡幸之所,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
二年春正月,金银术可取邓州,范致虚出奔,安抚使刘汲死之。
二月,金迁邓民于河北。
三年闰八月,张俊招兵分屯唐邓。九月,胡寅进策,屯唐邓田,以养新兵。
绍兴三年十月,李成陷邓州。四年秋七月,岳飞使王贵张宪复邓州。
十一年十一月,金萧毅求割唐邓二州,弃之。
三十一年十月,武矩复邓州。
理宗宝庆六年四月,孟珙败金武仙于顺阳,仙走马蹬山移刺瑗,以邓州降。
秋七月,大败仙于马蹬山,金于邓州置武胜军,领县五:穰、南阳、内乡、淅川、顺阳。复置慱山县,又于安昌废县复置镇平县,隶申州,徙内乡县,治于渚阳,即今内乡县。
哀宗至大八年,命完颜合达将步骑十五万,屯顺阳,御元。是时宋金并立。
瑞平元年九月,孟珙招兵分屯新野、唐邓间以备元人。

元世祖至元二年,邓州置都督,复新野县,省淅川、慱山入内乡,俱属襄阳府,统于河南江北道。
至元中,都督史天泽筑州外城,广二十四里,驻河南北山东西之兵以威宋顺帝
至元二年,大霖雨三十日,湍河、白河水大溢。
八年,改申州为南阳府,以邓州隶,罢邓州都督。
至正十一年,王权僣号叛,据州城攻陷郡县。
十二年,元将失刺把都攻王权,破之,毁其城。

十四年夏四月,立南阳、邓等处毛葫芦义兵,皇明太祖高皇帝,启运扫除群凶,乃以吴元年四月,命御史大夫邓愈进取南阳,攻唐州,克之,又克裕州,于是南阳悉平。

捕头 发表于 2012-5-13 14:06


洪武二年,命金吾卫镇抚孔显至邓,招抚流民,仍置州,省穰,隶河南布政司南阳府,领县二:内乡、新野。
文皇帝永乐五年夏五月,新野产瑞麦,大有年,麦多两岐或五岐者。
章皇帝宣德二年,以新野知县寇义升知邓州。义宋忠愍后,先是民掘地得石刻云:若要邓州治还湏寇老至义至果能大敷德政足嗣莱公之美。
纯皇帝成化八年,析、内乡县地置淅川县。从河南巡抚都御史杨璿奏也。
十二年,于湖广郧县,置郧阳府,并设都察院抚治流民。南阳隶焉,以邓州知州吴远,知郧阳府,从都御史原杰之奏也。先是,荆襄、川陕、唐邓之间,长山大谷绵亘千里,所至流逋藏聚为梗,有司捕逐不熄,都御史李宾上其事,上命原杰往莅之,杰奏开设八郡州县,以安流民,而于郧县置郧阳府,并设抚治都察院,割三省八郡州县往隶焉,远治邓有政绩,因郧阳初立,故荐远知之。

十一年,淅川县知县武文修县志成,顺天进士王勉序。
十八年,邓州产嘉禾。一茎两蕙,见镇平志:太和吴乐诗序。
二十一年,内乡知县沃頖,初修县志成,学士杨守址序。略云:吾郡沃君文渊,知内乡县,六事克举,百废具兴,顾惟邑志未修,大惧前之典故日就湮没,今之事迹后莫彰闻,乃令邑慱诸生检葺旧编,益以近事草创粗具,属其邑人户部员外郎王公甫持以示余,俾加删定,余受而阅之,见其纲领条目殊无伦次,辄不自揆,为之更定纲目,分为十有二,略先后之伦,各有意义,盖以因邑作志,凡百皆统于邑,创置始末,开卷欲闻,故首之以建置。略方地为舆,邑环百里,四境所有皆所当知,故次之以舆地。略有地必有官司以莅之,故次之以公署。略莅官行政,必先养民,故坎之以食货。略衣食足而后施教化,教化行而后知礼义,故学制。略礼仪,略次之礼莫重于祭崇正祀,必黜淫祠,故祀典。略杂祀,略次之宦,于斯生,于斯而有德,有功有学有政有一善之,可称者皆后人所当效法,惟异端之各宜在斥外,故名宦。略人物,略异端,略又次之,总一邑之文献,百代之声光,则又莫重于诗文,故以文苑略终焉,此一书之大略也,至于条目之分属,亦颇有一□之见,各疏其所以,于诸略之下庶乎纲举目张井然不紊矣,其间纪载事文,莫能悉正姑损益其太甚者,以归之文渊,又俾教谕胡君匡进士,胡君瑞增修而参校之,遂锓诸木,复属余为序,余惟古之着书者,必出于一人之手而自成一家之言乃为精善,否则未有无可议者云云。文渊,名頖,以进士为御史,尝按节江西,甚有声以击强反噬补外。

敬皇帝弘治六年,邓州产瑞麦嘉禾,紫芝并头,莲珊瑚核桃。瑞麦两岐嘉禾九穗,有郡人王瑞歌。
毅皇帝正德三年,大暑。冬,崔桥群盗入新野境,大掠。
四年秋,大旱,民多死,徙。
冬,新野县学教谕冷宗元修县志,成,祭酒王鸿儒序云:新野教谕,西蜀冷君宗元,一日出新野志藁见示其言曰:自有三史以来,历代崇重,虽小有因革而大致无爽,顾今郡县志不知承用,岂非所谓面规矩而改错者乎?新野虽蕞尔邑,有可以备史法者,盖光武初乘牛得新野尉马,始乘以战,兹固王迹之所由起不可为帝纪乎?阴邓二氏累叶皇后不可为后纪乎?古今王侯之封,与夫名卿良将、孝子、贞妇之出于是邑者,载于史册,刻于金石,播于诵说,班班可纪,不可为世家列传乎?分野之为天文,灾祥之为五行,山川城郭廨署陂池园囿台榭陵墓之为地理为沟洫,科贡之为选举,赋税之为食货之类,不可为诸志乎?宗元愿窃取此义,以为此书,愿先生有以序之吁,予病志之不古若久矣,子能若是,岂非睹汉官威仪于绣镼之后,闻正始遗音于永嘉之末乎?子之识巳长矣,然此特见其条目而未挹其充实也,宝带万钉,瑶宫千柱,良工哲匠极其心思之巧尽其营,为之妙瑰奇雄丽,殆无以加,今既用古法矣,苟采摭之不慱,比次之不工,去取之不审,褒贬之不当,议论之不精,古雅有愧于迁而典赡或不及固笔势纵放于晔而奇或劣焉,亦何异于近代之作哉,子其勉之,吾欲观其全矣,冷君气清而貌和,言辞详整有序,操心制行以古人为法,取予不苟诲诱勤笃此固进于诚矣,而人论秀于乡,以至今官其才与学,岂不从可知乎?

六年夏,大水害稼,民多溺死,知州于宽奏蠲(juān免除)税三分。
秋,钜贼刘六等攻陷河南,南阳郡县涉新野境,邓州戒严。贼过新野杀虏惨酷,邓民争趋内城,被践死者甚众。时州中业有警备,贼遂不敢近。
冬,知州于宽大筑外城,详见城池志。
十二年,循路口山鸣数月。循路口在淅川县境。
十六年正月一日,地震。

【待续】


普天之下 发表于 2012-5-15 11:25

我想看邓州志

情系湍水 发表于 2012-5-15 13:04

henxiangkankan

捕头 发表于 2012-5-18 10:26


皇上嘉靖七年秋,大旱,民多饥死,至八年春尤甚。
十三年,知州张定丈地均粮。旧额地粮多寡不均,定承抚巡之命,躬勤丈地之役,作区册焉。以五百四十亩之地为一区,东西南北辨其至沟、坟、庙、路,存其界,军民宫地书其实,上中下等视其土,天地玄黄标其号,上地若干注之重粮若干,而中而下各注不忒,民信守之,至于今称便云。
十八年,圣驾南幸承天府,道由新野县驻跸。是时供馈百出,民用窘急,邓州同知周大礼当协济新野,极力供任,事不废而财力省,上下赖之。
二十二年,夏湍河水溢,坏民庐舍,水及外城门者数步。
三十年,知州王道行修复陂堰,凡三十余所,一时水利大兴。有记,见陂堰志。
三十一年,知州王道行大修学宫。先是,贤科久阏,术者谓灵山水不至,乃𤃒(同浚)灵山之水以灌城池,是秋即有荐乡书者。
三十二年秋,河南流贼师尚诏反攻,陷郡县,邓州戒严。知州王道行缮城池,佥乡夫饬器械扬兵干郊,督率前所官军激以忠义,为城守计,民恃以无恐。
三十四年夏,邓州产瑞麦。屡岁不登,至是有年。

冬十二月,地震有声如雷,十三日夜分,若闻风雨之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声轰如雷,凡再时乃巳。官民庐舍动摇,未坏。惟内乡城坏者什之六。

冬,知州张仙议修外城,议见城池志,工方兴公转员外郎,去,乃自书附邓州旧志后云:夏四月,邓州志刻成,余辱有员外郎之迁,先是因外土城,频年修筑费不赀,里老率有众具呈,欲加砖砌,余为请于三察院及守巡二道,蒙抚治阳华章翁批云据申,具见宏廓之识练达之猷,辨证则洞悉古今,经略则兼包远迩,而其间意外之虑,先事之防,则尤难与俗吏发语者,仰州即如议举行,乃卜吉祭告吁众,兴工分方向则仍旧之各有定处,计丈数则因产之新有低昂,每里择一二人以总其纲,各甲则推一人以理其细,力出于众而夫匪佣财用于民而官不敛,民欣然趋事,期以秋后告成,而余转官之命下矣,夫用静之与动众非特明者知之虽夫人亦知之也,但成大事者,不惜小费,怀永图者,不狃近功,以修缉一二年之费,而可以易百千年无穷之安,与民同欲者,当知所择。余去不能不仰赖后之嗣政君子,也谨申告于末简以遹观厥成。

四十二年夏六月,邓州产嘉禾。孙凤仪有颂潘君德政诗:
郡牧循良德政维縠和气召祥爰敷草木○新田有禾穗亦藟只兆我礼年民亦孔喜○
此嘉谷彻彼疆土天子万年未绥纯嘏。

秋,知州潘庭楠疏土山洼水。庭楠自记:郡境东南曰土山,地势洼下,遇潦溢皆归焉,故有渠道三十里,引水直达两河口,岁久壅夷,豪右侵据,以是水无所于泄,积浸回波,百顷浩弥,昔时耒耜之区为鱼鳖蒿莱者,几二十年矣。余访民瘼至土山,得渠道兴废之繇(同徭),复其侵据凿其壅,夷属同寅吕君专董之未几,遂告我成事,视渠广深,视流安顺,视田无灾视麦有秋氓病既苏官心亦慰。嗟嗟,未损远害,宁益兴利,损益趋时,远兴存人,爰记斯后,窃祈来哲俾康民于有永。

冬十月,知州潘庭楠,始开洞儿山、花墓山两煤洞。洞儿山在邓州,花墓山在内乡县,前州守刑部郎中浮梁张仙记曰:子去邓七年矣,见邓之人则喜,闻邓有喜事辄欣然为色动。盖人之不能忘旧亦情也。岁壬戍,邓守久缺,铨部难其选,至秋始以畀高要潘君,君宿有隽望,予素知君,君亦知予之昔刺邓也,造予言焉。因见君意见廓而料理练为民之念甚切,深为邓得君庆也。越二年春,州贰无为吕子以书抵予,阅之则为君开煤洞,厥有底绩,属予记之,且言邓士民意也,夫此予之所欲为而未成者,今成之。予方喜邓民之末赖而多君之能造福也,乌敢以不文辞。予窃惟天之生民也,必生之物以养之,其切于人而不可一日或缺者,未有如菽粟水火之为甚,粤稽邃古教民稼穑,制之火食,其湛泽广洽不可尚巳自时,厥后凡有民物之责有能辅相其所不及者,虽心之所用,工之所就,不同要之均,不为无补于世也。邓,地多沃壤,四望平旷,其菽粟之所出可他州比,独无山谷以繁林木,洲渚以产蒲苇,民之樵采无所给,而资之以炊爨者,惟黍秆焉耳,麻秸焉耳,其为物既微,苟遇旱涝则所出益寡,价愈腾贵,虽中人之家难致之,而况其贫者,室无升斗之积,而又病举火之难,其几何不嗷嗷转而为莩也,先是,民相传州西百二十里洞儿山有煤产焉,前州守正德间咸宁于公觅工凿之,嘉靖间太原王公及予相继取之,然举之无焰,间有可者又微藏于石隙之中,获少而费倍事,每中辍比君,至偶阴雨为祲,民益沉灶,遂深思以山有宝藏,既见端绪而不为世用,非坤厚之体本然也,人力之未至耳,乃毅主斯役,征匠于南召,得善煤者数人,又择勤事之乡耆刘有庆董之,给之工直,颁之犒赏,越三月而罔有功,君不敢少懈,益严敕耆匠必期于获,而后巳继而二越月,又犹是君皇皇如有所失,日夕虔愓默祷于天,而耆匠之承役者亦殚力遍搜,忽于山之西三里许,若有挟之以行者得煤穴一道,试燃其焰,灼灼然,与前之煤迥异,于是率吏民,诣山祭告,仍凿深广以便运输,巳又于山之近内乡之西,二十五里花墓山访获一洞,又命乡耆张廷翠往凿之,三月而即告成功,殆易于前山也,自是民朝夕咸赖以爨(cuàn),而向之黍秆麻秸减价十之三四,老稚欢呼各得其养矣,夫养道备则教易行,教易行则风俗益美,人才辈出,而邓之为州,又将益烨乎其有声也,其所禆岂小小哉,籍使君之来邓如前乎此者,安其故而不为,又如予之二三守相继为之者,苦其难而中辍,则艰食之患犹故也,谁其与瘳?惟策之以必为之志,而期之以必收之效,乃能成绩。昔凿之而微露,今通之,而廓如昔一山而未获,今两地而呈灵为之于数十年之久者,蒦之于一旦之迅矣。此岂地之藏其出有时,而君适值其会乎?抑天之生人之能物之利,必相济而后能显其用乎,盖君之精诚所积,感通无间金石,可贯鬼神依顺,与古之救焚而反风拜井而得泉者,先后同一昭应也,其明以豫谋,果以立断,勤以集事,悦以动民,诚以孚感一事,而众善集君诚有焉,是奚可以不记?因书以复于士民镵之石俾邓之世,世有能因粒食而思稷者,则亦思君于无穷也,君名庭楠字士器号石洞,广东之高要人。

十一月,禁止驰驿人员由内乡商南路,从抚治都御史吴桂芳之奏也。先是,自京师、河南、川陕、云贵往来驰驿人员,俱由潼关驿路,及后嫌其迁迟,乃由内乡商南以取捷径,内乡商南相距三百余里,原无设立驿递,往来迎送,络绎不绝,疲苦万状,而夫马廪给之费岁亦不赀,都御史吴奏之,诏赐禁止。

四十三年夏五月,知州潘庭楠,议革近年弊费银。
两议曰:屡奉三察院条约,内开惩戒贪污,存恤里甲节省靡费,禁止科敛云云,卑职庄诵敬思,岂胜惶悚,况值前人之大坏可无后事之更新,于是州中积弊之费,次第查出力与革除,盖官敷一分之宽,斯民被一分之惠,此皆分所当为心所当,尽不敢辄琐申渎,恐召沽名之愆然,又伏念弊费虽除成规,不着,则他日奸欺,效尤生事而民之苦于弊费者,犹故也,为此呈请永着成规庶乎,贤者守之可以厉志,不肖者守之可以寡过,官箴不期而自肃民财,不期而常省矣。一革钱粮火耗,银四百二十一两;一革库子拜见,银六十两;一革新役里长于正佐官大中铺陈,银六十两;一革接攴里长于正佐官下程油烛,银一百两;一革验马常例,银贰百九十两;一革各衙水夫轿夫十六名,银一百九十二两;一革北京有马民兵,先巳经裁近复重役二十二名,银三百一十六两八钱;一革各项[糹氐]价均徭力差,一百七十八名马步民壮,一百五名河夫,五百二十四名保长,地方二百九十名,里书八十七名每名岁换[糹氐]价四钱,共革银四百七十三两六钱;一革夫马,本州额马五十八匹内革一十八匹,随马雇夫一百一十六名内革三十六名马,每匹每岁公费六十两,夫每名每岁工食十二两,共革银一千五百一十二两,若交际礼仪酬酢酒席,长途中火造册饭食,日用[糹氐]张无名馈送,又共革银二百两,尝合以上而通考之计,一岁之所革去即有三千六百二十两有奇,积之十载固当十倍于兹矣,俱蒙三察院准行。

论曰:禨祥者,数乎?理乱者,时乎?沿革者,势乎?道重维持,机潜转移,其人事之当然乎?余观是纪,至于六朝金元之际,何灾异之频仍也,何锋[釒商]之纷交民之罹乎,屠戮者惨也。又何其析置郡县太多,官属盛而供亿繁也,或者委之时,与数与势则非矣,向使晋不代祖逖之经略,宋不坏道济之长城,高宗不尼岳飞之长驱,则邓之灾乱未必如此其甚也!是故,修人事以回天运,拨其乱而反之治,亦存乎其人焉耳。赞曰:名邦茅土大事蓍镜王霸迭兴吉凶贞胜有德无兵何礼非政禹贡周官征吾邓乘。

【郡纪终】

捕头 发表于 2012-5-18 10:30

邓州志卷之三 帝纪 后妃附

在昔有汉,号两中兴,世祖休否光复大业,昭烈干蛊永征炎祚于稽鸿迹肇基骏图经始,多在新邓之间。逮今日千余祀矣,遗踪故事历历具在,耆民辍耕辄侈谈其威仪,学士操[翰,一/羽]每盛传其德业猗与休哉贤圣豹变犹曰地钟帝王龙飞。岂非天纵余为志纲[耳邜],仿史法首称二帝基,始以贻新邓莫大莫久之光,矧夫后妃均征坤厚,或俪体宸极母仪万邦,或来归王宫,阴教一国幸而笃产兹土于例得详载焉,作帝纪。


世祖光武皇帝,姓刘,名秀,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孙南顿令钦之子,初钦为济阳令,生光武于县舍,是岁嘉禾一茎九穗,因名曰秀。

王莽天凤末,天下旱蝗,寇盗蜂起。
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盗,光武避吏新野邓晨家。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以图谶说光武,遂与定谋,市兵弩,与通从弟轶等起兵,初骑牛,及杀新野尉,得马乘之,进屠唐子乡,海内之士翕然响应,乃狥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又与三辅豪杰共诛王莽,传首诣宛。时有王伪称成帝子,百姓多信之,立为天子。光武复率诸将邓禹等,进攻邯郸破之,既平,诸将固请,光武即皇帝位于鄗南,定都洛阳。光武恢廓大度,才明勇略,崇儒术,表行义,兴学校,东汉之俗于斯为美焉,在位三十三年,寿六十一。

昭烈皇帝,名备字玄德,涿郡人,汉景帝孙中山靖王胜之后。献帝建安六年,曹操击备于汝南,备奔刘表,表闻备至,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众使屯新野。备因徐庶之言,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迎至新野,筑堂议事,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皆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备在新野修筑城池,保安黎庶,当时民谣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礼足。及刘表卒,子琮闻曹操南征,遣使请降,备乃率其众,去襄阳,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之,比到当阳,众十余万,或曰宜速行,保江陵,备曰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忍弃去?乃遣孔明自结于孙权,并力御操,战于赤壁,大破之,众推备为荆州牧。十二年,刘璋闻曹操将兵向汉中,遣法正迎备。十九年,备领益州牧。二十四年,定汉中,斩曹将夏侯渊、张郤。二十五年,即帝位于成都,在位三年,寿六十三。

光武光烈皇后阴氏,名丽华,新野人。初,帝适新野闻其美,更始元年纳后于宛,时年十九。帝西之洛阳,令后归新野,及即位,乃迎后入洛,为贵人,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乃止,立郭后。建武四年,从征彭宠,生明帝于元氏。十七年废郭后,遂立以为后,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自七岁失父,虽巳数十年,言及未尝不流涕焉。明帝即位,尊后为太后,寿六十合葬原陵。

和帝皇后阴氏,光烈皇后兄执金吾识之曾孙女,后少聪慧,善书艺。永元四年,选入掖庭,以先后近属,故得为贵人,有殊宠,八年立为后,自和熹邓后入宫,宠爱稍衰,立七年废,卒,葬临平亭。

和熹皇后邓氏,名绥新野人,和帝之后,太傅禹孙女,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甚爱之,通诗论语诸书,每有疑,辄下意问难,母止之,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初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且善事阴后,克巳以御同列,和帝深嘉之,后阴后废,遂立为后,帝崩,殇帝立尊为皇太后,寿四十一,合葬顺陵。

桓帝皇后邓氏,名猛,和熹皇后从兄子香之女。永兴中,选入掖庭,为采女,梁后崩,始立为皇后,被宠幸,后坐废,卒,葬北邙。


肃宗皇后张氏邓州向城人去逸女初入东宫拜叔妃继立为后。

皇明
唐敬王妃丁氏,邓州人封兵马指挥周之女。嘉靖间,选入,侍敬王数年,笃生今国主,奏闻,册封国妃。
唐新城王妃,夏氏,邓州人封兵马指挥瑄之女。
唐偃城王妃丁氏,邓州人封兵马指挥朋之女。
唐新野王妃刘氏,新野人封兵马指挥濡之女。

论曰:光武昭烈之复汉也,验之天命人心之际,盖有难易焉,是故迟速趋乎时钝利乘乎势。至于智足以审安危用豪杰而不伤于察苛,仁足以绥携贰集涣散而不沦于煦息,义足以植纲常鼓忠直而不偏于悻断,勇足以定攻取决战胜而不堕于威猛,盖门闼八荒之具,准绳六合之规,取诸胸中,操纵惟时。夫固后先同符也,帝王自有真吁真其可识哉,赞曰:炎鼎再踣,二帝恢张,白水漾漾,赤帜煌煌,四百之柞,是用屡昌盛传永,世休兹烈光。



捕头 发表于 2012-5-22 04:35

本帖最后由 捕头 于 2012-5-21 21:16 编辑

邓州志卷之四 沿革表


夫经世莫大乎建置,非因风气之宜不足以承天时,非藉形势之便不足以图地利,非顺情俗之尚不足以洽人和,非明变通之道不足以规邦制,是故圣王重焉。下上千载之间,欲究其区域之详,盖棼然殊别矣。名一也,地则递迁;地一也,名则数易。运会之相,推乎时势之适逢乎?孰可随旡故,孰可鼎取新善大易者,必有既于中矣,作沿革表。


邓州志卷之四沿革表一
邓州内乡县新野县淅川县
唐豫州域豫州域豫州域豫州域
虞同同同同
夏同同同同
商同同同同
周同同同同
春秋邓国地楚地楚地楚 白羽地
战国韩秦地 秦封穰侯 秦地韩地秦楚地 秦於邑
秦穰县 属南阳郡 中乡县 属南阳郡穰县地南阳郡地
西汉同郦县地属同新野县 属南阳郡析县地 属弘农郡
 


邓州志卷之四沿革表二
邓州内乡县新野县淅川县
东汉同同同析县地属南阳郡
三国魏同同同同
晋穰县属义阳郡同义阳郡治新野县县 省
南朝宋穰县属新野郡同新野郡治新野县
后魏荆州治穰同新野县属荆州淅川县 属南O郡
西魏同内乡县 属淅阳郡县 省淅阳郡
后周同县 省同
隋开皇邓州治穰属豫州部内乡县 属淅阳郡新野县属邓州同
大业南阳郡O属同领县七  同
唐邓州治穰属山南东道领县六内乡县属邓州县 省入穰为镇同
五代梁邓州宣化军同同
    唐邓州威胜军同同
    周邓州武胜军同同
宋邓州武胜军治穰同淅川县属邓州武胜军
金武胜军治穰属南京路内乡县徙治渚阳属邓同
元邓州治穰属南阳河南江北道同新野县属邓州县省入内乡
皇明邓州省穰属南阳府领县三内乡县属邓州新野县属邓州淅川县属邓州


论曰:邓封疆内,往代建置徙,析其称名至赜矣,兹表沿革惟据今制,名治溯而定之,诸凡析设者不具盖其详,固见于郡纪也,尝疑汉唐南北朝之际,邓之地何析置之繁也。为大州者二,曰邓,曰淅,而荆则邓之易名也,为大郡者四,曰南阳,曰顺阳,曰淅阳,曰新野,而南乡义阳则又顺阳新野之易名也,又为博丹郦析者十数余县,而今则惟一郡三邑巳耳,今昔繁简胡尔夐殊于稽其地,盖在汉唐为两都南蔽,在六朝为南北藩蓠,其地要,其聚众,故其郡县繁也。噫,制由时异便以势乘,考古论今者,宜有辨焉。赞曰:邓属南阳本汉旧文,隋唐互郡,梁宋兼军,皇朝正制州邑,是分雄疆,千乘今昔云云



捕头 发表于 2012-5-23 06:45

邓州志卷之五 封爵表
夫剖封班爵之典曰以贤贤曰以亲亲传自虞周者至韪也秦制罢侯而后竟沿之然或辨其地或假其名犹有先王之遗意焉邓古大国也我稽封爵粲尔盈帙而某也者流为王室懿亲某也者流为康侯伟功诸不在二条鲜得预则累朝钖命咸亦严慎矣哉作封爵表
(表略)


捕头 发表于 2012-5-23 06:46

邓州志卷之六 秩官表
何以理民在敷政何以敷政在建官唐虞官百夏商则倍陈置以迄于今无论卑崇无论遐迩而百代黔赤莫不赖其康济宁辑之猷谓非尔敷尔理成效果弗诬哉愚读汉书吴公守河南治平为天下第一至显赫也而史氏竟失其名每兴景贤者之慨叹将[木巳]宋之残阙抑鱼豕之舛讹故于吾邓守令而下为之搜辨条列咸星灿于左方后有敷政如吴公理民如吴公而名不失乎永传寔幸此编之足征云作秩官表
(表略)
论曰:秩官旧志存监司,兹不表何非专职也,其功德可录,例得大书宦迹传中,夫金元之际,不有监州监县,诸等乎职专矣,亦不表何非其人也,非其人即移刺金紫不鲁弥实孛罗答失之三子者,岂不善政,岂不令闻君子,曰吾执春秋之法焉,惟于创设志,因事而附见之,以俾其名之不泯斯巳矣,所以严夷夏之防也,赞曰:我视官联均称具瞻膱思乱民□□代天嘉谟求牧善喻烹鲜百尔靖共禄后劳先


捕头 发表于 2012-5-31 07:36

整理地非常辛苦。訛用字、异体字,耗费不少精力,再加上水平有限,“整理邓州志”这项光荣的任务,也许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vajaja 发表于 2012-8-13 22:22

好东西 谢谢分享

無言獨上西樓 发表于 2012-11-23 13:40

謝謝!能不能找到更晚期一點的清代鄧州志?

阿卜杜拉·海涛 发表于 2012-12-19 02:52

{:soso_e132:} {:soso_e118:} {:soso_e150:} {:soso_e121:} {:soso_e103:}

8458690 发表于 2013-12-19 13:17

好资料好资料好资料~~~~~~~~~~~~~~~~~~~~

汤清素 发表于 2014-1-19 13:15

好东西

捕头 发表于 2014-4-25 10:12

下载也可以去   http://iask.sina.com.cn/u/1747411530/ish
邓州志.嘉靖43年.知州潘庭楠纂.pdf   2.14MB
新野县志.清乾隆19年.徐金位著.pdf    1.87MB
内乡县志.清康熙51年.宝鼎望,张福...    2.05MB
镇平县志.清光绪2年.吴联元,王翊运...    1.26MB
邓州志.乾隆20年.知州蒋光祖修,姚...    2.96MB



捕头 发表于 2014-4-25 10:23

评介:

【嘉靖】邓州志十六卷
上海古籍书店一九六三年影印天一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刊本
-----------------------------------------------------------

    知州潘庭楠纂。庭楠字士器,广东高要县人,五经魁,嘉靖四十一年(1562)来任。

    州之有志,始于嘉靖三十五年(1562),惜未及三属邑,是编为之补辑,始成完书。书凡十六卷,卷前有杨准、李濂、潘庭楠三人之序以及目录、凡例。以下卷各一目曰:郡县图,郡纪,帝纪,沿革表,封爵表,秩官表,选举表,舆地志,创设志,赋役志,陂堰志,学校志,祀典志,兵防志,宦迹列传,人物列传。图、纪、表、志、传五体俱全,间有子目,为数三十有四。卷末为郑舜臣后序。

    凡例八则,简要明快,颇有创见,一曰“祠庙非祭法,宅墓非古迹,均不录”,再曰“异教宜抑,是故寺观举略,仙释附注”。岭南人思想活泼,不拘泥于旧志之陈规。卷内各门皆前有叙言,后有论、赞,文字质朴,立义多有可取。郡纪所辑资料多简洁有据,当代部分竟将明代邓州及所属三县修志情况及志序收入,尤觉别致,但无失体之感。所辑正德后关于农民起义的资料。以及本志纂修潘庭楠为解决民间燃料问题,多次派人入山寻煤,卓有成绩,谓此举使“老稚欢呼,各得其养”皆为一州之大事。

    舆地志瑕瑜互见。州县各有八景,是固捏造,诗亦无聊。旧志中之所谓“形胜”,几无非一文人之游戏笔墨,蕞尔鄙邑,除个别险要,在当时确有攻守价值外,一般地区,何来特点?只好“做文章”,此志亦不免。风俗一目,所录资料甚少,但所论却能反映出当时民间的真实情况。其言曰“自弘治以来,多四方附籍,非复椎鲁之旧地……闾巷之民,事淫末,习奢侈,蔑少长之节”。从嘉靖至万历年间(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逐渐显著,有的历史学家甚至称之为“天崩地解”的年代,这在明代河南方志中也多少反映出来,这种方志普遍记载当时各郡县镇店集市的繁盛情况,也透露出时代在变化的消息来。

    卷十赋役志,子目七。每目均辑录十分有用的资料,此时一条鞭法并未推行至全国,河南各州县一切照旧,正税之外,复有派额,其数量之大,与正税并无轩轾,至于差役之扰民,前于《许州志提要》中已谈及,不再赘述。其测卷十一陂堰志之谈水利,卷十四兵防志之谈乡兵均可观。

    大梁进士李濂序本志曰“考核精当,政体攸存,附论和平,民功可举,且文辞典赡,不赘不略。”评语空泛,但许为佳构,则并非溢美。

    此书见《内阁藏书总目录》、《千顷堂书目》著录;《天一阁藏书总目》著录,误以杨准为纂修人。时杨准为河南按察司副使,仅为本书作序而已!

xy09 发表于 2014-5-28 17:09

淅川厚坡人,以前邓县的,能看到厚坡的资料吗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嘉靖邓州志》和《乾隆邓州志》【高清晰矢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