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蹲一狼 发表于 2008-3-21 18:33

"珊瑚虫QQ"为何遭到如此重判?

  有多少人支持原版的QQ呢?我不想做调查,假如你喜欢那些花里胡哨乱七八糟的弹出广告的话那我也无语
  珊瑚虫QQ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呢?很简单,他代表了民意。他的确赚了钱,可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强制用户安装广告了没有?有病毒木马没?没有,还是没有。赚的钱是正常的广告收入,并且在早期也是得到了QQ官方许可的,甚至可是说他们开始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下面是引用北京青年报的文章

媒体报道,深圳南山区法院日前做出一审判决,判定珊瑚虫QQ的作者陈寿福犯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0万元,同时没收违法所得。

    放在法治社会中衡量,这是一桩再普遍不过的刑事案件。但是,只要对互联网的特殊语境有所了解,人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的分量。首先,这是国内第一起针对免费软件的“修改”实施刑事惩罚的案例,尤其其结果是刑期较重的实刑。其次,此次的刑事判决对软件领域的游戏规则产生了根本性触动,这种变化是否具有进步性还有待观察。更重要的是,从陈寿福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直至法院一审宣判,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网络对于此事的舆论可谓一边倒,网民普遍对陈寿福怀有同情,而对“受害者”、QQ著作权持有者腾讯公司反而大加挞伐,这样的民意不能不让人深思。

    珊瑚虫是众多第三方QQ软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所谓第三方软件,是指对某种免费软件进行修改、复制、捆绑或外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免费软件。腾讯公司所开发的QQ软件是国内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从它问世时起,就有众多的软件爱好者对它进行各种“修改”。由于修改后的软件增加了新的功能,屏蔽了广告,因而以珊瑚虫、飘云为首的第三方QQ深受许多网民的喜爱,客观上也为腾讯公司开发和巩固了用户群体。在互联网早期,这种对免费软件的“修改”行为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腾讯公司就曾公开表示,“对于外挂版本我们没有任何打击的意思”,其技术人员还与陈寿福保持联系,并曾征询可以提供何种外挂便利。但是,当外挂版本出现营利倾向,甚至显露出更严重的竞争态势时,矛盾也就一触即发。此次腾讯公司向公安机关举报珊瑚虫,乃至陈寿福被判刑,就是软件江湖矛盾激化直至彼此反目的结果。对于法院尚未生效的刑事判决我们暂且不予置评。但是,考察关于此事的民间反应,思考著作权保护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审视司法机构对于各方利益的平衡调节,却是必要和有益的。

    众所周知,在不掌握源代码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不掌握源代码的情况下,对软件进行修改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陈寿福等年轻人一向被看作IT奇才。同时,由于这些人对软件所做的修改和外挂行为与黑客行为有着显著的差异,从本质上看是对网民有利的,因而他们在网络中又具备很高的美誉度。从行业竞争的角度看,软件修改和外挂行为,促使版权持有者一方面不断升级软件版本,一方面也不得不适度开放某些便利功能,这对于打破垄断、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是有好处的。但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看,如果软件的复制和修改呈现出泛滥的态势,甚至对著作权所有人形成利益冲击,那么,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也是势所必然。

    但问题在于,采取何种保护措施是适当的呢?2006年,腾讯公司曾对陈寿福提起民事诉讼,法院虽然认定珊瑚虫QQ构成民事侵权,但同时认为设置外挂程序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证据不足”。不少人认为,这样的司法处置是比较公允的。而当深圳的公安机关将陈寿福抓捕,乃至法院将其判刑三年,这就不免让人错愕。对比一下“熊猫烧香”病毒的司法判例,就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这种错愕的由来。“熊猫烧香”的危害何等严重,其始作俑者的违法故意又是何等明显,但也不过判刑四年而已。陈寿福只是对QQ软件做了一点技术处理,并通过插件赚了一点辛苦钱,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社会危害,何以至于遭到如此严厉的惩处呢?而就在陈寿福被抓之后,很多软件爱好者闻风色变,飘云QQ的技术核心人员立即发布引退声明。由此也不难看出,刑事干预对软件业的创新与创造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门口蹲一狼 于 2008-3-21 18:41 编辑 ]

红手指 发表于 2008-3-22 20:39

真卑鄙,腾讯公司这种也干得出来,早点措施不就好了,还要跟人家合作,看人家赚钱了就眼红了,真没人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珊瑚虫QQ"为何遭到如此重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