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烈士墓地中的河南援朝英烈
http://www.5s5w.com/uploads/allimg/20080420084804556/20080420084804954.jpg图为不远千里从河南南阳老家赶到羊楼洞烈士墓地祭拜亲人的烈士唐文英亲属,焚香者为唐文英44岁的侄子唐海涛。
《法制周报》记者 蒋伟供图
■商报记者 王向前 通讯员 王浩
今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星期,在湖北省赤壁市西南30多公里的羊楼洞村老营盘茶山上,突然来了一群河南人。
这些河南人是来祭奠亲人的。在这片荒凉的山坡上,有一片长眠着142名烈士的墓地,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伤,受伤的战士被送往羊楼洞村的临时野战医院救治。许多伤员因伤口感染而牺牲在这里,而其中,有10名烈士是河南人。因种种原因,半个世纪以来,无人知晓这些烈士的情况,更别说他们的亲人来祭奠。
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河南籍学生王浩和赤壁人余法海努力下,这些烈士50多年来第一次被亲人祭拜。
亲人祭奠:
半个世纪后羊楼洞寻亲
3月27日上午,唐海涛和几个长辈来到羊楼洞村老营盘茶山上。
这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山坡上有一处竖立着142块石碑的墓地。墓地的石碑中,有一块镌刻着一位名叫唐文英的事迹,这正是唐海涛和长辈们要寻找的。
“终于知道你的下落了!”手抚墓碑,唐海涛和家人心中满是激动和伤感。为了寻找墓碑上记载的唐文英,他们已经花费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整片墓地中,唐文英的墓碑位于11排3号,墓碑上简要写着:唐文英,女,邓县前近乡,1950年入伍,机要收发员,1952年9月12日牺牲,20岁。
“唐文英我的姑姑,自从她十几岁离家后家人就没了她的音讯,现在才知道她早就牺牲并且埋在了这里。”唐海涛告诉记者。
远在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的河南籍学生王浩没有目睹这一切,但他能想象得到。自打他知道唐海涛和家人来到羊楼洞后,他就觉得心上的重石又卸下一块。
“这里安葬的都是革命烈士,他们都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浩说,5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墓地成了一个无名烈士墓,这些烈士也一直没有被亲人祭奠,河南人唐文英就是其中之一。
抗美援朝:
河南籍机要员唐文英受伤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投入保家卫国的战场。也就是在这一年,唐文英参加志愿军渡过鸭绿江。
不过谈起当年唐文英参军的情景,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姑姑出生于1933年,兄妹共8人,她排行老三。”唐海涛说,“听家人讲,当时我们家的情况还不错,姑姑读过几年书,有主见,在1950年时,因为不满意家人给她安排的一件事,就赌气离家出走了,没想到参军到了朝鲜战场。”
年轻的唐文英在志愿军担任机要收发员,很快就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进行到第二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疯狂的秋季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巨大。
在这片墓地上,长眠着一位山东籍烈士张敦林,他的情况书面记载比较详细,从他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期间战火的猛烈。张敦林烈士的资料显示,秋季攻势中美军和李承晚军各3个师倚仗炮兵和240余辆坦克的支持,向北汉江两侧的志愿军第20兵团2个军的阵地发起猛攻,仅在其中一个志愿军阵地上美军就倾泻了3万发炮弹。
当年曾护理过这些志愿军伤员的医护人员郑魁林回忆,他接触的志愿军伤员中,有的肢体被炸断导致骨头外露而感染,有的在跟敌人拼刺刀时负伤,连内脏都流出来了。
也就是在战斗惨烈的1952年,机要员唐文英身受重伤,被运回了国内治疗。
条件艰苦:
142位英烈长眠羊楼洞村
运回国内的伤员唐文英被送到了位于湖北的“羊楼洞野战医院”。
羊楼洞位于湘鄂赣边界,交通便利,自古盛产名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后期,由四野119师独立第四团驻守。1950年,为抢救从前线转运回国的志愿军伤病员,按照中央军委部署,这里的营房改造成了野战医院,属团级建制,设有院部、三个医疗所和一个护士培训队等,共有500多名工作人员。
收治唐文英的野战医院虽然位于国内,但因为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加上一些国家又封锁中国,致使中国物品奇缺,其中包括药品,这导致野战医院的医疗条件非常艰苦。
当时郑魁林就在这座野战医院工作,他说:“因为医院药品奇缺,使得救治伤员越来越困难。一些战士在长期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环境下身患重病,因为长途转运延误治疗时机,加上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有限,导致救治无效而牺牲。”
更令人心痛的还在后面。随着战争深入,从朝鲜战场运回来的伤病员越来越多。病房不够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没有消毒剂就用煮饭的锅煮沸杀菌。“这还没什么,最可怕的是缺少防止伤口感染的青霉素。因为没有青霉素,许多伤员伤口感染牺牲。”郑魁林回忆。
据湖北有关部门统计,抗美援朝中最惨烈的时期是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这座野战医院的病亡数字最高峰也出现在这期间:1951年牺牲5人,1952年牺牲99人,1953年牺牲23人。
1952年9月,唐文英在野战医院也牺牲了,成为142位英烈中的三位女兵之一,实际年龄只有19岁。现在,唐文英到底是因为重伤不治身亡还是因为感染身亡,由于没有资料记载,无法得知。
寻亲之旅:
英烈有望魂归故里
羊楼洞野战医院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又肩负起了收治解放军南下和在剿匪战斗中负伤的伤员的任务,直到1956年才撤销。
从成立到撤销的6年时间里,先后有142名军人牺牲在这里,他们被就地掩埋,其中大部分是包括唐文英在内的志愿军烈士,墓前均立碑镌名,注明籍贯、姓名、部队番号、牺牲时间等。根据碑文,牺牲在这里的河南籍烈士共有10人。
当时解放军在南方还在进行剿匪,一部分牺牲、病故军人通知书没能送达,后来又因为医院撤销等诸多原因,最终导致这些烈士家属半个多世纪不知亲人音讯。
2006年一次偶然机会,赤壁市公安系统的余法海看到了羊楼洞村那片鲜为世人所知的烈士墓群,内心深受震撼,并萌发了为烈士寻亲的想法。
他告诉商报记者,两年来,他把142位烈士当成自己的亲人,坚持抄墓碑、查史料、访战友,尽可能找出有关烈士的历史和资料。他也不断地发信函、打电话,不断向媒体呼吁,为烈士寻亲。
寻亲行动感染了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学的河南籍学生王浩,看到烈士中有邓县的唐文英,他也踏上了寻亲之旅,
当年的邓县就是现在的邓州市。2007年1月31日,正值农历小年,王浩离开学校后没来得及回南阳的家,就直奔邓州寻找“唐文英”烈士的亲人。通过向邓州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了解查证,得知羊楼洞碑文上唐文英的籍贯“邓县前进乡”是今邓州县城古城街,那里是唐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他很快找到了唐文英的妹妹唐文玉。得知讯息,63岁的唐文玉喜极而泣,对他说:“母亲生前经常伤心垂泪,在临终前还喊着她的小名。”
按照计划,唐文玉老人打算和家人在今年清明前一起去羊楼洞看望50多年没有音讯的唐文英,可由于身体不好,在去羊楼洞村前,老人去世。
“我们一定要接英魂回家,将她的灵位放在宗祠里供后人祭奠。”回想着唐文英长眠的墓地,唐海涛说。
【链接】
为4位河南籍
烈士寻亲
在羊楼洞村烈士墓地长眠的10位河南籍烈士,有4位烈士至今仍没找到亲人,他们是白大海、王定保、赵福文、傅长学。如果这4名烈士正好是你的亲人,或者你知道有关这4位河南籍烈士亲人的线索,请立即联系我们,或许就是你不经意的一个电话,就能让这4名长眠在异乡半个世纪的烈士魂归故里。
热线电话:0371—65582345
附:
4位河南籍烈士碑文
★3排2号墓:傅长学 男 固石(始)县人 1948年入伍 一野卫校炊事员 1953年4月9日牺牲时27岁
★10排8号墓:赵福文 男 开封县新华街人 1949年11月入伍 408团警卫连战士 1953年1月28日牺牲时26岁
★10排11号墓:王定保 男 郾城县人 1947年6月入伍 湖北军区警卫团战士 1949年12月入党 1953年12月11日牺牲时23岁
★12排12号墓:白大海 男 武(舞)阳县四区黄家乡 1948年9月入伍 43军警卫营战士 1950年2月入党 1952年6月22日牺牲。
原文转自:河南商报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