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32|回复: 16

大槐树·更真实的根祖情结外化

 火.. [复制链接]

2

主题

1

回帖

3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3
发表于 2010-9-12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去翻了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突然对这个几个盖棺定论的四大文明古国起了兴趣,寻了一些资料,一本本的读一篇篇的看,于是心绪满满手也痒了起来。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绵延数千年没有发生大的断裂,作为农业文明的古老国度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独无仅有的。这与埃及、印度等同样的文明古国相比,尤其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内部超强的凝聚力和调适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一直绵延至今,究其内因我想可以归结为“根祖情结”,这是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集体心理。着眼当今的中国,在这片热土上这种根祖情结以“炎黄”和“大槐树”这两个符号最为浓重。】
“炎黄”被公认为华夏先祖,这是一种广泛的民族心理,基本是盖棺定论的东西,而“大槐树”则以更加具体有史可查的现实铸造出中华根祖的具象概念。

承载千年的大槐树
然而一棵树,会变成我们某种亘古不变的记忆吗?常常这么问自己。这也使我常常想起国人心里的那棵树来。树是风景,树是乡情,在人生命里的树是槐,与山西洪洞有关。这大槐树它停留在国人人心里永固为一种久远的故土情结。

在寻根祭祖园内寻根祭祖的人群

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节不,缤纷盛大的祭祖场面
  我到过山西的洪洞县,亲眼目睹了那一群群前来寻觅祭祀的人们,这便是一种“树情结”了。我曾经到过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我问在那里已经生活了不知多少辈的人,他们总告诉我自己的老家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这让我对他们的说法或多或少有些怀疑,但这怀疑的背后,我却分明能看到他们真实的悠远的乡情。
而山西的民间,对古树的崇拜十分普遍,认为古树是神灵附着之地,那些高大茂盛、粗壮古老、形状怪异的树,更是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被迷信的人们崇拜、祭祀。事实上,在中国也都是如此,而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成为国人一种乡情符号的,恐怕在中国还没有第二个:几乎是十有八九的西北人、山东人,若问起他们的老家何处,追溯起来也许只有一个——山西大槐树下!

祭祖园内的根字壁·一个字囊括了国人沉甸甸文化情结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有一段真实的迁民历史。根据正史文献以及方志、家乘、谱牒、地方碑文等民间文献综合考察,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高潮。因元末明初战乱以及不久之后的“靖难之役”,长江以北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形成地广人稀之势。而山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风传统,未受到战乱的重大影响,人口众多。明政府制定“狭乡迁宽乡”的迁民政策,据现存资料可知,在50年内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而正是这18次移民,让今天的国人大多都具有山西的血脉。
那么在这就有一些不得不说的东西了,看起来移民是一回事,大槐树是另一回事,为什么最终国人会对大槐树寄托如此多的根祖情绪?
原来每次移民最终都是在这里集结而后从这里离开与出发,流向那些划分好的移民区域,于是亦步亦趋的大槐树先民便在这里一步一望知道大槐树的树影斑驳,作为最后的画面必然是难忘的,于是世代传颂沿袭至今便成就了这样外化的大槐树根族情结。

28

主题

106

回帖

15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9-13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大槐树,还有老鸹窝,都是被口述流传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回帖

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5
发表于 2010-9-1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需要让我这样孤陋寡闻的多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回帖

3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3
发表于 2010-9-13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根的文化是多样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1
发表于 2010-9-1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打扰了这一夜的思念,心,从此不再平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454

回帖

606

积分

版主

积分
606
QQ
发表于 2010-9-1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  我们是龙的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1
发表于 2010-9-13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祖园里来拜祭的人还真是多哦~
从没有见过这么隆重的场面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2
发表于 2010-9-13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来,有无数海内外华人后裔来此寻根祭祖,此地已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6

回帖

15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9-14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手”的来历

先民们是被朝廷勒令移民来的,但是谁也不想离开世代居住的故土,明政府就派遣军人强制执行,由于中途多有开溜的,官兵就把人们的手绑着,全都串联起来以防逃跑,这样,这样要大小便的话,就必须请求官兵把手上的绳子解开,然后去方便。后来,人们要去厕所,就直接说:“我要解手!”长此以往,“解手”一词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99

回帖

314

积分

版主

积分
314
发表于 2010-9-14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手的由来,是学习的!
所有的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回帖

30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30
发表于 2010-9-1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吧! 算是学习学习!
创造美好生活选择霸王电子汽车导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6

回帖

15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9-15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星光灿烂 于 2010-9-15 06:31 编辑

传说--统治者的骗局

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6

回帖

15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9-15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异姓同宗”的现象

明朝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
“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是中国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这条明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更姓易名。如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都是异姓同宗。

相传,洪洞县有牛家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兄弟分离,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6

回帖

15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9-15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山西洪洞“老鸹窝”

乡土的一涧一溪,一寺一庙,一坟一松,一谷一黍,一房一槐,一莲一蓬,一鲫一鲤,一草一卉,一鸟
一虫,早已化为迁徙者生命的血肉,迁徙者们怎能不恋恋依依,声泪俱下!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
徘徊,一寸寸、一尺尺、一丈丈,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
槐树,是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鹳窝……于是,老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土时的最后的标
识……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抑或难觅鹳鸟,抑或乌鸦常见,抑或“鹳”、“鸹”两字声母相同,韵母
也相近,经几代人的舌传口播,“老鹳窝”便成了“老鸹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6

回帖

15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9-15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的烙印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
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
像是两个指甲,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回帖

30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30
发表于 2010-9-1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叶归根啊!
创造美好生活选择霸王电子汽车导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1
发表于 2010-9-16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1_346:}洪桐好地方,有机会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2-5 19:54 , Processed in 0.0933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