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4|回复: 1

儿时记得的那些人

[复制链接]

20

主题

68

回帖

104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04
发表于 2011-12-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时和我家有过交往的人我都印象深刻。我家都是些穷亲戚,亲戚不多,但关系复杂,有些至今还 搞不清是什么关系,有些称谓我就没真正明白过。 ­

       说我的家事,自然先从我的本家说起。我的祖籍在赵集韩王柳。爷爷从年 轻时就凭一手木工雕花好活出外闯荡,从我父亲那代就没再回去过。但常有族里亲戚修伞补缸的大哥过路 借宿,有不忍欺辱来我家逃婚的侄女巧云,还有赶集时常来家小坐的春荣。 ­

      据我所知,亲的没有几家,不亲的走动多了比亲的还亲。住在我家不远的瞎子大姑,是村里的“五保 ”户,每年我和哥哥都会去拜年。大姑看不见我,总会用手摸我的脸,夸我长的好。临走时就会打开一年 难得开几回熏得发黄的老木箱子,摸索出几张崭新的一元块票硬塞入我的口袋。从姑姑家往回走的心情总是无比的愉 悦。现在想来,离世多年的大姑并不是我的亲姑。 ­

      从大姑家再往前走出几华里就是我叔家,到叔叔家就跟在家一样好吃好玩好在。贤良哥哥有股书生气 ,英子姐姐懂事,其他几个都比我小,小林妹妹一说话都会脸红,小辉还小的不懂事,个个都不会欺负我 ,留下的只有一起到邻村偷花生被追的快乐!

      与叔叔家一河之隔的是我二表姐的村子,我家的祖坟就在文曲的旷沟村(也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 成的作者姚雪垠的老家)。二表姐和大表姐是我亲姑的两个女儿。二姐家孩子多,二姐脾气差,姐夫是老 好人,一家人本本份份,常年固守在村子里。二姐和大姐两家都在一个公社,住得不远,也时常走动。大 表姐家顺路,去她家自然多些。平娃哥哥聪明好学,极爱画画,还有个妹子我却唤不出名。大表姐心软, 表姐夫人直。 ­

       姑姑后改嫁到文曲的后李洼村又生了三儿两女,就是和我家往来较多的几个表哥表姐。每次走到村边 上就有人会认出我,远远地打招呼。李洼的大姐和三嫂两家是转亲,过的安好;二表哥到临乡倒插门,与 兄妹往来少一些;大哥和三哥房挨房,难免时不时有个小磨擦。 ­

      说了父亲家就不得不提母亲娘家的人。母亲本姓周,却用张姓。一次舅爷和父亲喝酒时,我才知道原来 是妈妈从小就过寄给了我叫舅爷的人。除了舅爷就没再接触其他舅家的亲戚。小时去外公家,景子姐姐带 我和哥哥到山上采野樱桃,稍大点再去,表哥外出打野兔,表弟在丹江坝区下网捞鱼,舅妈亲手摘下叫糊 子的长瓜,从不让我嘴巴受穷。景子姐长大后嫁到了水库的对岸,离舅家远了,离我家却近了不少。 ­

      父母前半生先后供养过三个人,两个堂哥和一个小舅。 ­

      不知是父母命苦还是什么,三个人当中就疯了两个。一个堂哥叫豹子,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父亲用 其微薄收入供其读书。堂哥上高中时学习好,长里排场,成了众多女孩追逐的对象,意志抵挡不住青春的冲动,堂哥过早地恋爱了。学校以此为契机把堂哥当成青春期教育的负面活教材,大会 小会指名或隐喻的批评,反反复复,最终使其精神崩溃,神经失常,不到四十岁就死于一场车祸(夜间横睡公路上卒于手扶拖拉机轮下)。小舅在父 母的供养下学成分配到湖北宜昌的地质队,文革时批斗致疯,被单位送回交村集体照顾。冬天取暖引发一 场大火烧毁了村集体的公房,无家可归,被大表哥收留,条件有限与牛同舍。 ­

       另外一个堂哥,家里没什么亲人,早年考进青海地质队,现已调回新乡好多年了。就是这个堂哥 没让我的父母心寒失望。父亲曾说:“你大哥离开我时很困难,我就给了他10块钱,买了个洋瓷碗。”堂 哥心地善良,人很孝顺,再远都记得报恩。我记得当时我们家好些时髦的东西都是堂哥带回来的:最昂贵 的收音机,最坚固的翻毛皮鞋,最保暖的羊皮大衣,最名贵的高原补品......父亲老了,他会拖儿带女从天寒地冻的青海 格尔木长途跋涉回来陪父亲过年,一个往返就是半个多月。每次父亲得到信就天天翻看着挂历,扳着指头 算日子。有年冬天堂哥一家早早就到了县城,由于地面结凌,车辆停驶,堂哥一家又折转了回去。父亲得 知后不依不饶,称过年非要见孙子侄媳一面,堂哥硬是又从青海第二次往家赶。这次父亲早早就张罗让邻 居的一个叔叔用人力平板车加挂毛驴到县城火车站接站,硬是用两床厚棉被将堂哥一家“包”了回来。堂哥调回内地后,出差路过我家都会来看父亲。父亲离世时,当时已 年愈六十,身患高血压的堂哥还赶回来为父亲戴孝守灵。 ­

      不是亲戚又常来我家的是一位我叫大伯的人。大伯是山西人,是父亲在旧军队时的直系处长。解放后 作为战犯投狱服刑,七十年代大赦,几十年过后与妻儿失去联系,无家可归,自愿继续留在邓县砖瓦厂做技师。 后娶了个离异女人,随转入一家肥皂厂跑采购,去四邻八乡收购猪油,日子过的非常清苦,每次来 我家父亲都会在家设便宴热情款待。年关前大伯总会请父亲写些春联带回县城换些过年钱艰难度日。     ­

       人逢佳节倍思亲!思乡!!
       写完这段文字后,心里觉着很温暖,一切都恍若昨天,日子虽然清苦,但亲情真好,非常怀念儿时浓浓地亲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20 收起 理由
admin + 1 + 20

查看全部评分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发表于 2012-1-3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娓娓道来,清苦的年代确是充满浓浓的亲情,写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2-6 06:44 , Processed in 0.0606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