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55|回复: 4

邓世昌工资单曝光:舰长月薪折合人民币40~60万

[复制链接]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发表于 2008-9-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绪年间一两银子在今天的购买力约合人民币100—150 元。故邓的月薪折合人民币40—60万元,待遇是相当高的。

邓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之一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按北洋水师相关资料记载,邓世昌的武官阶级是总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统和总兵为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中将),故邓世昌的官衔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两,船俸2376两,合计3960两。按光绪年间推算,当时大米每斤价格15文,折银 0.015两;食盐每斤35文,折银0.035两;猪肉每斤40文,折银0.04两。以此估算:光绪年间一两银子在今天的购买力约合人民币100—150 元。故邓的月薪折合人民币40—60万元,待遇是相当高的。致远舰上待遇最低的是夫役,月俸6两,折合人民币600—900元。一等水手月俸10两,折合人民币1000—1500元。这说明北洋水师在当时不仅是晚清军队中的骄子,舰上官兵的待遇也是无可比拟的。



邓世昌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致远舰因舰体受伤药断绝。而邓世昌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使致远舰没入黄海,全舰300余名官兵仅余7人。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折合人民币1000—1500万元)以示抚恤。这说明,邓世昌死后,清政☆府给予其的褒奖和待遇也是非常高的。

写这些并非猎奇,更不是宣扬金钱主义。只是想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在海防上是下了血本的。但国家政治的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即使花了那么大的本钱,也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
头像被屏蔽

192

主题

2348

回帖

2673

积分

版主

继续等待

积分
2673
QQ
发表于 2008-9-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454

回帖

606

积分

版主

积分
606
QQ
发表于 2008-12-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 敬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回帖

8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8
QQ
发表于 2009-7-1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016/ :016/
说这样的话有失公允啊。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不履日地】
  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曰本长期作战,曰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曰本最后必败求和。”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曰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曰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面海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吴汝纶东游曰本考察教育,看到李公当年谈判时坐的凳子竞都要比曰本人矮半截,不觉悲从衷来,陪同的曰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宝。他大书“伤心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其实晚清无佞臣

道光朝代的林则徐,是一条好汉,世界知识无人能比,初显锋芒就力挽狂澜于危难,理应是郑成功一类的英雄人物,可惜皇帝贪生怕死,竟然自毁长城,弃之不用发配新疆,启用软蛋人物,丧权辱国自不必说来,亦开后世议和之恶例,人人思和,人皆畏战,其实败局早定.
其实晚清无佞臣,只有愚臣和“卖国臣”,外加没有用处的“清流”。
愚臣有刚毅之流,虽忠于王室,愚钝且见识不广,为后世笑柄。
清流者,翁同和张之洞是也,不左不右,仅取中庸,虽留清名于后世,对时局毫无用处。
“卖国臣”如李中堂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形势所逼,代人受过,这是不遇强主,主弱臣辱的必然结果。其中,以夷制夷,宁赔银子不割地,两害取其轻者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捕头 于 2009-7-14 07:5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2-5 23:00 , Processed in 0.0721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