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谁把河南推上了风口浪尖?
细心的朋友们不难记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作品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一书畅销全国的时候,该书里还曾经把河南人民当作‘勤劳,善良,淳朴’的代表。然而在短短的不过二十年的时间里,这种形象在很多朋友眼里已经当然无存,何也?
造假?
全国任何一种造假的鼻祖和大案都不在河南:假药当推当年的福建晋江案;烟更是人家福建云霄是老大;假磷肥是人家湖南株洲的原产地;假酒咱们赶不上人家山西;假酱油假醋好象人家镇江的颇具规模;红心鸭蛋来自河北。。。。。。为什么全国人民偏偏就盯上了河南?
诈骗?
呵呵,这个理由更不成立,因为当年的全国诈骗基地温州等地,经济早飞速发展,如果河南当年真的有一批颇具规模的诈骗犯能从全国各地骗来原始资金,还能导致如今经济如此落后吗?而且86年全国打击第一批经济犯罪案件时候,河南最卖力,把当时全省已经已经颇具规模的但屁股不干净的许多企业全部拉下马。
盗窃?
好象遍布全国的小扒手都是一口新疆口音,火车上干粗活细活的哪个帮派不都是来自东北西北的小偷?
小姐?
爱嫖娼的兄弟你们说句良心话,你们谁嫖过真正的河南小姐?哪个城市里这个行业不是被清一色的东北小姐和川妹子垄断了?
。。。。。。
很明显,以上理由都不是,因为这些现象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曾经一度泛滥过,但是全国人民偏偏就惦记上了河南,让老牛好好反思一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1,某要员只用了数年时间摧毁了中原五千年的信誉。
那个现在中央某要员在河南任职时间老牛(本人)还在读高中和大学,但民间传说其人在召开全省县长会议时候曾放言,让各地政☆府放开手脚,支持用各种手段搞来资金。那个阶段,河南省内出现了大批步江浙等发达地区后尘的‘皮包公司’,没想到没有弄到狐狸反惹了一身骚,据我所知那批公司后来没有一家能成长起来的,反而在一夜间搞坏了河南的声誉,全国部分城市的商业会议也开始挂出了对河南地域歧视的标语。而九十年代初期也是媒体高速发展的年代,这些新闻在被无限放大以后,河南人民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2,《河南人招惹谁了?》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本署名马说的书大约在2002年由海南出版,我曾粗略的翻过几页后,就一直坚定的在拒绝购买此书。该书中引用了无数本不为人知的诋毁河南人的段子,因为本人从事医药,在浪迹江湖的时候这些段子几乎都听说过,最初的很多段子并不是针对河南人的 ,譬如河南人民要干的几件大事和几件小事,97年这个段子起初流行在北京时候,是讽刺北京的侃爷的。
这本书的火暴,无形中让这些段子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经典段子从此一发不可收。至尽仍在作为网上互相攻讦的有力工具。
3,亵渎河南人者非外省人,河南人也
从当初很多段子的流行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本省人在聚会时津津乐道的向外省朋友讲述这些段子,也许在当时只为了开心一笑,谁也不会意识到谎言重复一千边就能成为真理。当发现这些段子已经伤害到自己的感情的时候,我们都自责和忏悔过吗?
网络的出现也加剧了矛盾激化,网络不同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全民参与,于是在网络上地域之争的帖子里,有很多热血的河南兄弟姐妹都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可是维护的结果是导致该帖变成了相互漫骂帖,而我们每次骂的代价是支持了发贴者的狼子野心一次,而同时也让对方更坚定了对我们的认识。
所以奉劝所有的朋友,以后看见类似的帖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话,让他赶快沉下去。
4,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这句话用在河南人民身上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河南干的坏事大多都是些小事情,很少出现过造成死亡的情况。到现在也无非有几个奸商搞两瓶假飘柔什么的洗发水拿到街上骗点小钱。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东西危害的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所以口碑上传播很快。
而欣氟,齐二那些产品,除了死者家属会一直在惦记以外,相对影响会逐渐变小,因为毕竟有太多曾经无限憎恨的人会逐渐遗忘。
最后引用经济学家的理论:在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时候,经济是混乱无序的,所以会出现商业欺诈等行为;1000--1500美元时候是转型期,会逐渐朝诚信有序靠拢;高于1500美元时候,经济社会会被强制进入诚信时期,因为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将因为欺诈和不守规则负出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