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27|回复: 11

★魅力邓州◎的乡土故事 ★

[复制链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发表于 2008-1-2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庞振坤的故事

清代三大鬼才之一,斗智斗力,谐趣飘逸的传奇故事全国首家率先发行清代中叶,中原出了个怪才庞振坤,与北疆阿凡提,南疆徐文长鼎足而立。郑板桥更亲书“难得糊涂”盛赞庞振坤的纵横才气,而有关庞振坤的故事一直广为流行,脍炙人口…… 

--------------------------------------------------------
庞振坤拔猫

庞振坤何许人也?中华第一怪才也!今天我们来看看庞振坤拔猫的故事。
话说庞振坤进京赶考,奔波劳累一月有余,又饥又寒,又冷又饿。那真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临近京城,来到了一家五星级客栈前。庞振坤看到那些达官贵人,花花公子进进出出,很是逍遥自在。想想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沦落到这步田地,心中那个气呀!就甭提了。庞振坤此刻身无分文,不住店又不甘心呀!就心生一计。
哈哈,现在让我们看看庞振坤的雕虫小技吧!
庞振坤穿上一身体面衣裳,大摇大摆地大步跨进客栈的门,大声吆喝着开了一个豪华单间。要说这庞振坤乃一介穷书生,难道人家老板娘不怀疑他的支付能力吗?众位看官,你们可别小看这庞振坤,庞振坤如果放到现在,那可是超级大明星的角色哩!
刚才说了庞振坤开了个单间,以后自然是大鱼大肉地糊吃海喝。花了老板娘不少冤枉银子。几天过后,庞振坤要进京呀,没钱付帐可怎么办呀。这个小问题还不容易解决吗?看看我们庞振坤的妙招吧!
那天,庞振坤酒足饭饱之后向老板娘要“岔开”。老板娘不知“岔开”为何物,庞振坤用手指指桌子上的剪刀。老板娘恍然大悟,原来此为“岔开”。过了一会儿,庞振坤又要“掰开”。老板娘心想,“岔开”是剪子,这个“掰开”又为何物?庞振坤又朝箱子上的盒子努努嘴,老板娘明白了,“掰开”乃盒子也!
到了第二天,庞振坤趁老板娘在厨房切豆腐的间隙,带了“岔开”进了厨房,拿起“岔开”就朝豆腐上扎了又扎。老板娘想这人真怪,莫非和豆腐有冤仇不成?也没多问,就把庞振坤请回了安乐窝。
到了晚上,庞振坤又向老板娘要一只猫。这次老板娘乐了:呵呵,那个“岔开”“掰开”我不知为何物?这猫呀,三岁小孩子也懂,逮老鼠的家伙就是了。可是也怪呀,我这客栈乃本地招牌店,绝对没有一只老鼠,他要猫干什么。可是也没法问呀!老板娘就给庞振坤逮了一只黑猫。庞振坤顺手把猫装进了盒子。
到了三更半夜,庞振坤把剪子“岔开”,把盒子“掰开”,就开始干起动物保护者协会深痛恶绝的勾当——将黑猫身上的毛拔了个干干净净,任凭猫痛苦挣扎也全然不顾!然后蒙头大睡,准备第二天上路。
梦里光阴易过,很快天亮了。庞振坤收拾收拾行李,要和老板娘结帐走人了。
庞振坤把“岔开”“掰开”还有拔了毛的黑猫甩给了老板娘。然后立马狂奔逃跑。
老板娘看到这个情景,心中那个气呀!真是火冒百丈,气不胜气!老板娘双手卡腰,杏眼圆睁,两只奶子跟着狂擞!口中如同河东狮吼:
庞振坤我日你老娘!你要“岔开”我给你“岔开”,你要“掰开”我给你“掰开”,你插进去又抽出来,插进去又抽出来……还把我的黑猫(毛)拔了个干干净净。你小子还算不算人???!!!那些都还不算,你小子住了不掏钱还想跑……
哈哈哈哈!嘿嘿嘿嘿!嘻嘻嘻嘻!呵呵呵呵!



--------------------------------------------------------------------------------

  竹竿与水桶

  庞振坤去应试,考官听说他是中州奇才,故意在科试完毕,又对他口试一番。

  考官说:“庞振坤呀,我昔日在江南为官时,见那里的水桶很大。”

  庞振坤恭敬地问:“咋个大法呢?”

  考官说:“装了半桶水,里头卧了九条老水牛。水牛在这边用尾巴甩水,那边的水还纹丝不动呢!”

  庞振坤说:“大人,这不足为奇。小时候我在家乡读书,曾见到一根特别长的竹竿。”

  考官躬身下问道:“咋个长法?”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庞振坤说:“头一年八月十五,有一个人扛着那根竹竿从我们学堂门前过,直到第二年五月端阳,我还看见剩几节竹竿梢儿在门前甩动哩!”

  考官一听来了兴趣,惊奇地问:“天下哪有这么长的竹竿?”

  庞振坤一字一板地说:“如果没有这么长的竹竿,如何箍着您那么大的水桶呢?!”


---------------如此新娘 ------------
有个贪色的县官,一心想讨个称心如意的小老婆,差人东挑西选,弄得民心不安。一
天,庞振坤自荐为县官说媒,问他要娶什么样的。县官说:“我要的是:樱桃小口杏核眼,
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
庞振坤笑道:“巧啦,俺村上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当下商订了娶亲的日子。迎亲那
天,鞭炮、锣鼓、喇叭好不热闹。花轿一到,县官上前一把揭开新娘的花盖,大怒:原来是
穿着花衣裳的泥胎女菩萨。
庞振坤却笑道:“请看,她不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
穿,四门不出少闲言’吗?”


--------------住店 -------------


庞振坤和几个秀才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家饭店。饭店门外的牌子上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大家觉着很奇怪,又都跑累了,就一同住店歇息。


谁知第二天,店老板照样来要饭钱。庞振坤问:“牌子上不是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吗”?老板说:“是呀!写的是明天不要钱,今天怎么不要?”大家听了,才知道店老板玩的是骗人的把戏。


秀才们赶考回来,又路过这个饭店,大家说什么都不愿再来住了。庞振坤却说:“不妨再住上几天,饭钱我全包了。”大家相信庞振坤有主意,就都住下了。老板见来了这么多客人,便殷勤招待。


第二天,店老板来结胀,庞振坤说:“急什么,我们还要住下去,明天再给吧!”过了一天又来结账,庞振坤还是那句话,老板也不敢逼着要。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就这样,十多天过去了。


店老板终于沉不住气了。这天,他焦急地问庞振坤:“你总说明天给钱,何时才有个尽头呢?”庞振坤不紧不慢地说:“店家门口不是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吗?我们就等着这一天哩!”


-------------精灵小子庞振坤(清.庞振坤) -------------

邓州有对叔侄要比试谁认识的人多,于是在城里四处走动。侄儿手提灯笼跟在叔父身后,一路碰到的人都叫着他的名字。叔父很纳闷,但不得不向小毛孩认了输。原来那灯笼上写着一行字“庞振坤来了”,庞振坤正是这精灵小子的名字。其实人们并不认识小庞,只是在念灯笼上写的字。这小子不但聪明还爱打抱不平,他巧动脑筋拆穿神婆骗钱的把戏,还帮州官断过案呢!后来庞振坤真的成了邓州城家喻户晓的机智人物。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城的传说

         相传,现在的邓州土城,是明朝年间两位阁老明争暗斗的结果。这两位阁老,一位姓李的是邓州人,一位姓杨的是山西人。


       一年,皇上想了解民情,让大臣都进贡一样家乡的土特产。不少大臣为了讨好皇上,都献上家乡最好的东西。其中山西的杨阁老与邓州的李阁老进贡的东西最引人注目。前者是用一匹骡子驮着两个大萝卜,后者则是从袖筒里褪出一把红薯码子。皇上惊奇山西的萝卜长那么大,杨阁老趁势献媚说,过去山西的萝卜也只有火筒粗,这几年托万岁的洪福,山西五谷丰登,什么庄稼都象气吹的,直往大处长,把个皇帝老儿说得眉眼都笑歪了。后来见了李阁老呈上那鸡爪一样大的红薯码子,皇帝一看不知是何物。李阁老告诉他这是红薯呀!皇帝说你邓州的红薯咋都是根须毛毛呢?李阁老说邓州是沙土薄地,又连年遭灾,说这还是最大的红薯哩。皇上问邓州的百姓怎样生活,李阁老说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甚至用树皮充饥。皇帝老儿听后,叹息道:“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可怜的子民呀!”

后来,圣上颁旨,邓州的皇粮三年免交。邓州的所缺税款全由山西弥补。这么一来,邓州人得到了休养生息。生产得到了发展,人民的日子也好过起来。山西因负担加重,百姓弃农桑、闹匪乱,弄得民不聊生。山西人便大骂杨老阁是个不顾乡亲死活的昏官。

对于家乡人的抱怨,杨阁老加恨于李阁老。他听说邓州有个菊花井,水里漂浮着一朵朵菊花。便向皇上奏本说:“万岁,邓州地区,百姓吃糠咽菜是实,但有一大特产李阁老没奏明皇上。”皇上问:“何也?”杨阁老说:“邓州有眼菊花井,其水不仅清甜,还漂着菊花,邓州人喝了这菊花井中的水,不吃五谷也能长寿百岁哩!”

皇上听了杨阁老的话,便怒问李阁老:“李爱卿,这菊花井可有?”

李阁老见事不好,忙答:“邓州是个有菊花井。”

皇上问:“有这么好的井水,何不送京来让寡人享用呢?”

        李阁老听皇上这么问,身上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倒不是怕皇上怪罪杀头。他是想到邓州距京城几千里远,若往京城送水,岂不劳民伤财。喝菊花井水不吃五谷也活百岁,虽是杨阁老瞎编的,但是不便争执。这圣旨又不能违。只好答应马上派人送来。然而,过了好长时间,皇帝见邓州菊花井的水迟迟没送来,便问李阁老是怎么回事。李阁老不慌不忙地启奏:“万岁,臣正要禀报哩!邓州连年遭灾,饿死的人多,饿死鬼也多。邓州派人往京中送菊花井的水,没想到每个水桶里钻一个饿死鬼,等送水人刚过黄河,水桶中的水便被饿死鬼喝光了。”皇帝说:“照这么说,寡人就喝不上邓州菊花井的水了。”李阁老忙说:“臣有一个办法,可治住这些饿死鬼。那就是为邓州筑一座城,盖府城隍庙,由城隍来管理这些饿死鬼就好了。”皇上说:“那你就快办吧!”李阁老说:“万岁有所不知,邓州是沙土难筑城,要筑城必须要山西的黄土,才能把城筑得牢。”

皇上见李阁老的话有理,便说:“山西土筑城是好。杨爱卿,这筑城用土之事就交你办理,限你三个月完成。”

       杨阁老心中叫苦,却不敢违抗圣旨,只好让山西人兴师动众,征用成千上万匹骡子往邓州运土。怎奈山西距邓州数千里之遥,又有大山阻拦。再说一匹骡子能驮多少土,建一座邓州城又需要多少土?工期又紧,没有办法,只好给每匹骡子加载,能驮500斤的加到1000斤,能驮1000斤的加到2000斤。这么一来,也不知有多少骡子累死在半道上,或是翻到山涧中。三个月快过去了,山西骡子驮的土还不够筑几个城门楼。眼见要误工期,杨阁老怕皇上怪罪,又下一道完不成任务斩首的命令。如此以来,一场更大的悲剧就要发生了。于是山西人焚香祈祷上苍,一下惊动了玉皇大帝,探明情况,派张果老神仙下凡相助。张果老便用神仙布袋装了一袋山西土,骑神驴来到邓州界,在一个夜里,按邓州城的规划倒了一圈,一座土城耸立起来。然而,张果老神仙袋的土还没倒净,便在城西南角抖了抖布袋,又是一道墙。这道墙与西南角城墙的内拐角相连,形成一个城内城。又因其形如月牙儿。后人称为月牙池。这月牙池后来成为邓州八大景点之一。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豉母冢 -------------------

春风阁西北角,有座椭圆形孤冢,人们称为豉母冢。相传和岳家军有关。


       南宋初期,金兵便攻占了邓州,他们烧杀抢掠,使邓州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抗金英雄岳飞领兵北上来攻邓州城,将士们冒着城头落下的飞箭滚石,浴血奋战,一举收复了邓州城。众百姓欢欣鼓舞,庆贺得救。正当岳家军稍作休整,准备再挥师追击金兵时,却染上了正流行于邓州的瘟疫,邓州百姓十分焦急,却又毫无办法。


       这时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一手提着盖有棉罩的木桶,一手拿把木勺,不时出入于军队营房。她每进一座营房,便掀开捅口上的棉罩,军士们立即闻见一股豆豉味儿,原来桶里盛的是豆豉汤。她就是给患病的将士们送汤喝的。起初大家都不喝,任凭老婆婆百般劝说也不心动,可见岳家军的军纪多么严明。后来老婆婆实在发急了,诚垦地对将士们说:“孩子们哪,喝下这豆豉汤,你们的病就好了,治好了病才能上阵杀敌呀!”为了说服众将士,她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老婆婆是一家祖传名医的女儿,自幼受家父引导,也记得不少中草药性和土单验方。只因连年战火,民不聊生,她家也每况愈下,家道中落,嫁给了一位卖豆豉的汉子,跟前无儿无女,老俩口卖豆鼓艰难度日。金兵攻陷邓州后,她丈夫惨死在金兵屠刀之下。老婆婆恨透了金兵,得知岳家军染上了瘟疫,她又急又心痛,急忙翻箱倒柜扒出祖传秘方一看,找到用淡豆豉配甘草等几味中药熬汤的方剂,就连夜熬成豆豉汤送来。将士们听罢老婆婆的这番话,无不深受感动,便争先恐后地喝下了豆豉汤。此后一连几天,老婆婆把熬好的豆豉汤一桶接着一桶送往军营。患病的将士喝下豆豉汤,果然病情大减,没过多长时间便恢复了健康。


       病愈后的岳家军,一个个如龙赛虎,士气大振。从邓州出发途中接二连三地打了很多胜仗,一直把金兵赶到黄河以北。当他们回师江南路过邓州时,为他们送豆豉汤治病的婆婆已经谢世。将士们无不深为惋惜、悲痛,纷纷到老婆婆坟前悼念默哀,并为她捧土添坟致意。岳家军将士祭奠之后,婆婆的坟就变成了一座高冢,被后人称做“豉母冢”。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堪称为千古绝唱,被一代代人传颂着。与此同时,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故事,也在邓州世世代代流传着。
很多人都知道,岳阳楼在湖南的岳阳,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写成的。范仲淹没去岳阳却激情洋溢撰写出楼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在朝中为官,且志同道合,后因二人竭力拥护王安石搞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便多次在皇帝面前造谣中伤范、滕等人,因此相继被贬为地方官。俗话说是金子到哪儿都闪光。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建学府,重农桑,兴水利,惩贪官,几年间便把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象。可他没想到一方富了,八方讨荒乞丐涌向邓州。面对这成流扯行的乞讨者,范仲淹感触颇深,他想到仅仅治理好一方是不行的,只有整个国家富了,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国不强,民不富,责任不在百姓,在为官者。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动笔向朝廷写一份奏折,论述施政之道,强调为官者应以天下为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胸怀气魄。谁知这奏折刚写了,滕子京的信使到了。再说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几年过去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古迹岳阳楼,这是一件大事,让谁写篇文章作序呢?滕子京便想到了文采出众的好友范仲淹,于是,画了一幅岳阳楼的形势图,写一封信派人快马驰送邓州。

       范仲淹对滕子京千里求文之举很感动,当晚以邓州好酒览秀亭招待信使,开怀畅饮到二更。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于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形势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状物写景,一气呵成岳阳楼记的前半部分。景物铺衬好了,接下来该抒发心情了,他便把奏折中的核心观点融化到文章中去,便成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见把奏折理情融入《岳阳楼记》中,竟然浑然一体,天工妙成,很是得意。心想,自己的感触写到这篇文章中,比呈给一个昏庸的皇帝还好,于是他把奏折付之一炬。故此后人不见范仲淹的那份奏折,唯《岳阳楼记》传留人间。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汉朝时期,邓州涅阳(今穰东)出了个叫张仲景的名医,只要经他的手,没有治不好的病,人称他是神仙一把抓的医圣。张仲景年轻时,就在长沙当太守,告老还乡时正是冬季,沿路看见南阳一带的乡亲们,好多冻得耳朵都稀巴烂,他很是心疼。


       张仲景一到家,就琢磨着找个适中地方,治好乡亲们冻烂的耳朵。如在涅阳治病,东边几个县的人跑路太远,十冬腊月天,最好让周围人都不跑远路。想来想去就叫家人在南阳城东关搭个棚子,盘几口大锅灶,从冬至那天开始,舍药治冻伤烂耳朵。舍啥药盘那么多大锅呢?张仲景舍的是“祛寒矫耳汤”,制法也非同寻常,先把羊肉兑白广椒、茴香、肉桂等下锅煮熟,再捞出羊肉加葱、姜、蒜等剁碎,拌上油盐秦椒粉,用面皮包成一个个疙瘩,下锅煮熟盛出来,连汤一齐吃喝。人们吃喝这药后,觉得浑身暖和,两耳热烘烘,冻伤慢慢都好了。

         那一年冬天,张仲景寿终了,长沙来了很多人吊丧,要抬尸体去长沙。原来,张仲景当长沙太守时,十分爱护当地百姓,他告老还老后,长沙百姓每年选派人来看他。头年长沙人来时,张仲景得到重病,长沙上说那里有块风水宝地,长沙人想叫张仲景占用;南阳和邓州人都不依,两下争吵起来。张仲景解和说:“我忘不了长沙父老情,也舍不下家乡养育恩。等我早晚去世了,你们抬上我的棺材去长沙,灵绳到哪儿断了,就把我埋在哪儿。”人们只好按张仲景的遗嘱办,两下的人合抬尸棺启程了,方园百十里的人都来了,把坟添的很大,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也是冬至那天舍的祛寒矫耳汤,所以人们纪念他,就在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一直沿传到现在。

-----------------麦仁店与詹雨

         麦仁店的故事流传很广,邓州麦仁店与“詹雨18天”的农谚连为一体,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麦仁店在腰店东边,原来只有一户姓詹的人家,生养了18个儿子。在门前一条官马大道边,专烧麦仁汤,供应来往赶路的人充饥止渴。


        王莽撵刘秀那时候,势力薄弱的刘秀被撵了七天七夜,马不停蹄疲于逃命,水米不沾牙。这天他跑到詹家麦仁汤桌前已精疲力尽,实在饥饿难忍。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他就向詹老汉讨饭吃,詹老汉给他盛了一碗麦仁汤,刘秀喝着觉得又香又甜,心想天下没有比这更美的食物了。


         后来刘秀当上了皇帝,在宫内珍酒美味吃厌烦了,每到吃饭时发愁没有对味的东西可吃。想来想去,想起了当年逃难途中,在邓州喝过的麦仁汤,便派人找到詹老汉。詹老汉就让大儿子进京去,为皇上熬麦仁汤。不料皇上喝了之后,感到完全不是当年那滋味,觉得他在糊弄自己,罪犯欺君之律。一怒之下命人杀了詹老大。又召詹老二进京做麦仁汤,结果又以同样的罪名,杀了詹老二。就这样召一个杀一个,一连杀了詹家18个儿子,最后又把詹老汉抓进京去。


          詹老汉仍按老法熬成麦仁汤,刘秀喝了大怒,传旨要杀詹老汉。詹老汉诚恳地说:“禀万岁,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肚饥好喝麦仁汤,不知皇上听说过没有。”一句话提醒了刘秀,他才发觉由于自己昏聩,枉杀了詹家18个弟兄,不禁又悔又恨。遂在宫中设下祭坛,亲自祭典詹家弟兄。为表示真心诚意,他每天祭典一个,共祭了18天。而且每次祭典时泪如雨下,痛心疾首。因为开祭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三日,所以后人就把八月中旬的雨叫“詹雨”,至今人们流传农谚:“入詹不入詹,八月十二、三”,“詹雨18天”等说法。并把詹老汉卖麦仁汤的地方叫做“麦仁店”。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朝都城在邓地----------------------



          夏朝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其二,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华夷图》上看,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也可以认定夏朝的都城在邓。

       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来,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的职务后,“劳身焦思,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终于琢磨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将大地上的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因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德高贤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当天子。启继位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启也自然成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样“薄衣食,卑宫室”,而是整天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把一个原来民众安居乐业的夏朝,搞得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历史上称为“夏启荒政”。启又传位给长子太康,这个浪荡公子太康即位后,比启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淫乐从不过问朝政,终于惹起公愤,被有穷氏部落的君长后羿为首的一帮人,驱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带过着流亡生活。历史上称其为“太康失国。”太康死后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和几个弟兄一起,流浪于洛水一带。到了仲康死后,其儿子相继继承王位时,后羿和寒浞正为争夺夏朝的王位,长期征战杀戮不休。

       帝相只得携带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儿子少康,长大成人即位之后才中兴了夏朝。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近百年间,王权旁落于异族部落长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间,寒浞打败后羿占领京都,篡夺了夏朝王权。流亡的仲康帝与兄弟们及同姓贵族合议,都一致认定邓地是禾稼茂盛、便于储积实力、光复夏朝基业再好不过的重地,于是他便将另一个有志气又能干的儿子封于 邓,并确定邓为夏朝都城。直到少康中兴了夏朝,还都帝丘时,邓地始终为夏朝京都。仲康的后裔子孙们,在邓地沃土 经营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于此,并在夏朝中兴后,作为同姓属国而屹立于诸候国之林。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称道邓国,是夏王朝遗民居住之地。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至今,邓州还保留有夏朝先民们的传统风尚。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墟”与大舜---------------

          邓地历史上又称“邓墟”。墟者,居也,系指人群聚居之处。“邓墟”包括今邓州境地,这里有“舜友乡”和“七友墟”,传说与上古时代的帝舜相关。


         远古时期的帝尧在位时,天下太平安稳,人们安居乐业。尧在位70年,岁数大了,很想把帝位传人一个有本事、能让人们继续过平安生活的人。为了慎重地选出合适人才,他把四面八方的部落首领族长召集起来,共同商量有谁能够胜任天子之职。四方部落的首领纷纷发言,说:“作天子首要的是品德高尚,我等的德行达不到,勉强作天子会玷污帝位的。”帝尧看大家讲的是实话,便对大家说:“你们仔细想想,推荐一个有能力的人吧,不论是显贵的亲戚,或是没有地位的隐居人士,只要德行高尚就行。”四方部落首领就推荐尧的儿子丹朱。但是帝尧认为儿子丹朱不够贤能,不能把天子之位传给他,便要求大家另外推荐一个。部落的首领们再三议论后说:“有个没结过婚的平民名叫虞舜,这个人贤德,可以接替帝位。”尧说:“我也听说这个人很不错,叫他来试试吧。”于是,帝尧派人找来了虞舜,叫他接替自己当天子,还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瑛嫁给他。

        但是虞舜也知道丹朱是尧的儿子,觉得自己接替天子之位不恰当,应该由丹来继承帝位。于是他就逃走躲避到南方,为防止被找到,在天下到处漫游。先后在历山一带种过地,在雷泽一带捕过鱼,在黄河岸边制作过陶器,在寿丘等地学做过多种手艺,还在负夏等地学做小生意搞经营。在这个漫游期间,也曾来到过邓墟。

       大舜在历山漫游时,因为他的贤德,曾先后结识了七个朋友,他们是雄陶、方回、续乐、伯阳、东不訾、秦不虚和灵甫,人们称他们为秀士。当舜漫游到邓墟时,这七人都相继和舜交往。所以邓州赵集乡朱岗王一带,民国时还称作“舜友乡”,朱岗王村西头有一大土丘,人称“七友墟”,土丘高四丈许,方园有三四华里大,丘旁有一小草河,河水澄碧见底,溪流泱泱不绝,堤上的岸柳野花,倒映于清澈的水中,波光粼粼,状若仙幻,独有无限情致令人流连。丘下村旁有一石碑,碑 上有诗四句云:
迟日暖暖度前除,
直到仲和二月初,
草透堤岸黄上柳,
风光逗留七友墟。

该诗佐证了雄陶等七人确曾来此相聚。直至舜受禅接替了天子位后,这七个人才与他分手离别。

      大舜怎么会到邓墟来了呢?前边说过他想逃避不当天子,就四处漫游不定居于一地。当时邓墟已有人群聚居,分布在今湍河、刁河、严陵河、赵河和茱萸河等两岸的高地上,过着打渔狩猎的生活。所以考古学家发现,邓州境内沿湍、刁、严、赵、排等河两岸,有多处远古时期的部落和村庄遗址。如穰东镇的太子岗,白牛乡的郭庄、竹筲陂,城郊乡的八里岗,林扒镇的黑龙庙,夏集乡的苏营等遗址,出土的石斧、镰等石器和陶器,充分说明早在夏代以前,邓墟聚居着不少部落先民。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0

回帖

9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夸父追日话邓缘-------------------

        邓州由古邓国改穰县、邓州、邓县之后又称邓州。数千年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历经多少次朝代更换,一直沿用“邓”字至今,邓州这个名字沿用1300多年,究其原因何在?说起来话就长了。


        我国有部古代神话故事书《山海经》,上边有则故事叫《夸父追日》。说的是上古时代有位名叫夸父的人,看到当时的天气阴雨连绵,整天都是乌云遮日,一片天昏地暗,到处洪水奔流。人类在黑暗和阴冷中痛苦的生活着。偶尔出现一回太阳,很短时间内,不是被乌云遮住,便是被西山吞没。夸父决心把太阳拉住,使人间充满光明和温暖。这位英雄决定追上太阳,太阳往哪里走,他就不歇气的追。从东边追到西边,路上口渴极了,就在黄河和渭河里喝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喝光了,还没能解住渴,他就打算边向西追太阳,追到西海再痛痛快快的喝水解渴。可是,他还没能跑到西海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用来赶路的手杖,渴得昏迷时丢在半路上,化成了一片大森林,称作“邓林”,也称“桃林”或“南风林”。传说中的这片“邓林”在哪里呢?

         经过遍查史籍记载,核对古代地理位置和地名,发现“邓林”就是邓州这地方。据《读史方舆纪要》上记载:“邓林,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现今的林扒镇,古时就称为“邓林镇”。这就说明《山海经》中的记载,虽多系神话传说,但是还保留很多远古史地文献资料的真实成份。我们从地理位置和考古学方面来考察,这则《夸父追日》的记载也有一定的根据。这是因为邓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且雨量适中,正是动植物生长的理想之处。再加上对几十万年前的地理考察,发现邓州境内有条南北走向的地理线,将邓州分为不同的地理。这条线自今十林镇的宋岗经高集乡的红崖岗,至构林镇的柳风岗。地理线以东的古邓州境内,是大片的沼泽地。地理线以西和邻近的淅川、内乡、西峡一带,是一片岗丘山坡。生长着参天大树,形成一片相连的原始大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林海中,生长着鹿、大象、野马和恐龙等动物。这些古脊椎动物死亡后,尸体随地形的变异被埋藏于地下,年陈日久形成为化石。除淅川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外,在都司的孟庄、林扒的排子河、赵集的半坡水库等多处,都出土过大象的牙床化石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化石。这就证实了这里确有原始大森林,也称“邓林”,这是“邓”字最早的出现。是为其一。

         其次,为什么从古至今沿袭用“邓”字呢?也可以从“邓”字本身考察。“邓”繁体字作“邓”,是由“登”字和“阝”组合而成的。“登”字是五谷成熟且含五谷丰登之意;右边“阝”即古代的“邑”字演化而成,“邑”是城邑。古时候大城叫都,小城叫邑。从“邓”字的组成分析,邓州境内自古以来是五谷丰登的富饶之地,适宜建都设城邑。另一方面,与历史上设邓州治城的穰县,其穰字意为林木、禾稼茂盛,两谓意思也相吻合。以至取名“邓”字沿用至今。


---------------木柴河————河上材

        具说,以前现名河上的村庄是几户姓韩的大户人家居住,后来连日下雨,河水上涨,到处是水,又因为长期的下雨,后来到了没有柴烧的地步了,韩家的人个个到处避难,剩个的来人很少,刚好有一个姓王与姓张的流浪汉到了那里,加上到处下雨又没有吃饭就找了一户人家留宿,隔天启程时刚好到了河边看到了一个大木头在河水中间,河水很急,而木头确不动,看是奇怪,加上材里没有柴烧,而人就调头打人想把这块木头打捞上来,韩家的人把那个木头用绳子捆起来,开始几个人没有把队拉上,后来又把村里的牛也拉来了还是一动不动,直到晚上,两个留流汉因为到了晚上就又住了下来,隔天早上木头被水冲走了几十米,人们又打捞了一天,可是木头还是不动,人们在看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就没有在劳,又来有人看到那个木头到了较窄的地方,化成一个老头直往下游行去,一处十,十传而第二天水也退了,人们就对着老人行去的方向拜呀拜,后来姓王的和姓张就处落叶生根了。以前的老地图上还保留头木柴河的名字,后来才被后人改了了河上。
支持国产,我爱邓州!
以奇瑞民主品牌企业为榜样!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邓州市也将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发表于 2008-1-21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这些故事太棒了。
就喜欢邓州本地的历史典故,值得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4

主题

969

回帖

2445

积分

四级士官

逍遥居士

积分
2445

推广勋章

QQ
发表于 2008-1-2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这个贴子不错,夸夸.:lol
以热爱版面为荣、以危害版面为耻;
以服从版主为荣、以中伤版主为耻;
以提供好帖为荣、以乱发广告为耻;
以辛勤灌水为荣、以偷偷潜水为耻;
以相互帮助为荣、以攻击诋毁为耻;
以上线板油为荣、以离线游客为耻;
以爱护美眉为荣, 以冷落帅哥为耻;
以公开回帖为荣、以私下纸条为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328

回帖

518

积分

二级士官

积分
518
发表于 2008-1-23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支持一下!
你还别说有几个故事还真的没听说过耶: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19 11:28 , Processed in 0.40519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