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498|回复: 43

邓州名人录

  [复制链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发表于 2008-7-2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州自古以来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汉代"医圣"张仲景 唐代名将张巡 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 今有钢铁战士武文斌!
     本帖为弘扬邓州历史文化,宣传名人事迹。请把你知道的邓州名人告诉大家(最好不要重复)。 尊重历史 热爱邓州,禁止灌水!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
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头像被屏蔽

192

主题

2348

回帖

2673

积分

版主

继续等待

积分
2673
QQ
发表于 2008-7-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雪垠                     

       姚雪垠(1910—1999年),原名姚冠三,字汉英,笔名雪痕、沉思等,南阳邓州市人,著名作家,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先后创作出了《两个孤坟》、《差半车麦秸》、《长夜》、《春暖花开的时候》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小说。20世纪70年代初姚雪垠倾心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令当时中国文坛耳目一新,更使他享誉海内外。这是中国当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其中《李自成》第二卷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姚雪垠对美学、史学以及散文、诗词、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方面都有潜心研究,成果颇丰。在继承传统,追求文学民族化方面,姚雪垠为文学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把当代中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008-7-2 17: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大周 + 5 不错! 邓州名人!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屏蔽
回复

举报

11

主题

109

回帖

123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8-7-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仲勋(1913.10.15-2002.5.24)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生于陕西富平县淡村。1926年5月在县立诚中学高小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从事农民运动。1930年1月被派往杨虎城部警备骑兵第三旅开展兵运工作。1932年3月在甘肃两当发动兵变,失败后曾转赴渭北、三原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3月起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参与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当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叛变)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放弃照金根据地并南下渭(南)华(阴)失败后,参与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起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陕甘边特委代理书记、军委书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参与领导军队反击国民党军“围剿”。1935年9月在错误的肃反中被关押,中共中央领导人长征到达陕北后获释。1936年1月任中共关中特委常委、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同年6月参加西征,曾任中共环县县委书记。9月调回关中任中共特委书记、游击队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专员公署专员、军分区和关中警备区第一旅政委。1942年7月调任中共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1943年2月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米(脂)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委。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同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集团军政委,与司令员王世泰率部在淳化爷台山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犯。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1947年起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委,西北野战兵团副政委、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副政委。协助彭德怀指挥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三战三捷。继又参与指挥陇东和三边战役。同年7月再次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与司令员贺龙统一领导西北地方武装和后方工作。1949年2月起任西北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1950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9月任政务院(后为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4月至1962年10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78年3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二政委。同年12月被增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9年任广东省省长。1980年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同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1988年4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后,不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病逝。
  1952年9月,习仲勋同志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他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1953年9月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以及重要的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范国家机关活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树立了为人民当家理财的优良作风。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同志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8年4月后,习仲勋同志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广东省省长,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他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拥护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全力平反冤假错案,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各项政策,增强了团结,稳定了局势。他团结省委“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率先向党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发挥广东的特点和人文地缘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请求,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同。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习仲勋同志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胆略,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9月,习仲勋同志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后又兼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主持讨论了许多法律草案。1981年3月,他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同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处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疑难问题。在拨乱反正,推动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精简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正确、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加强工、青、妇群众组织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认真批办和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他还在实现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图谋,加强港、澳、台、侨工作等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就是他的儿子。习近平同志的妻子是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同志。
毛泽东四评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是年,习仲勋33岁,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毛泽东对习仲勋这个评赞,始于10年前的印象。1935年,他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根据地,在几处村落墙壁和大树上,看见张贴时日已久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布告》,上面署名“主席习仲勋”。后来,他在瓦窑堡,从被“左”倾分子关押中释放出来的同志里,面识习仲勋后,感到惊讶:“这么年轻。”
  此时习仲勋年方23岁。
  在陕北根据地,少数老同志中曾有一种议论:“陕北救了中央。”习仲勋严正指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中央救了陕北。”他说,“毛泽东和党中央长征尚未到达陕北前,陕北根据地外受国民党重兵,内遭左倾路线的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毛主席不到陕北,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4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们(“左”倾机会主义者)已给刘志丹和我们挖好了活埋坑。”
“他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1年初秋的一天傍晚,林默涵同胡乔木在中南海湖水中划船休闲,看见毛主席坐在湖岸藤椅憩息,他们将船划拢岸边,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马上给你们派一位新部长来。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来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炉火纯青”
  1952年初,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一天,薄一波去毛泽东处,毛泽东正在阅读习仲勋从西安发来的报告———《关于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会全体会议情况》。这个报告包括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等等,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为中央领导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复杂的大西北政治改革各项工作提供出一个蓝本。毛泽东欣悦异常,于是问薄一波:
  “你讲讲,习仲勋这个同志怎么样?”
  “年轻有为。”薄一波讲。在延安时,薄一波就听到过毛泽东以此语赞誉过习仲勋。
   毛泽东说:“如今已经‘炉火纯青’”。
“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1952年7月,习仲勋受毛泽东之命,亲赴新疆,妥善地解决了发生在那里的一场民族纠纷事件,稳定了新疆政治形势,使各民族重归于好,和睦如初。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回、藏、维、蒙等十多个兄弟民族,共2350万之众。同时,政治复杂,经济落后。习仲勋提出:一切工作都要在民族团结基础上采取“稳进慎重”的方针进行。“争取各民族上层人士,争取宗教方面人士,然后去发动,不可颠倒过来。”这是习仲勋当时解决民族矛盾的方程式。
  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归顺,是习仲勋在西北地区解决众多民族问题中一个代表。事后,毛泽东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习仲勋家庭状况:
      共有两子两女(长子:习近平;次子:习远平;长女:习和平(齐桥桥)、次女:习乾平(齐安安)
       将门虎子,其子习近平同志于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又兼任中共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中央党校校长。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儿媳彭丽媛同志是国家一级演员,正军级,著名歌唱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全国青联副主席,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深受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喜爱。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眼睛是看不见眉毛的
我曾努力地睁大自己的眼睛
只看到飘落在额前的一缕长发
长大后才明白
咫尺即是天涯
回复

举报

11

主题

109

回帖

123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23
发表于 2008-7-2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仲勋的祖上其实是邓县张村镇习营的,现在老一点的老人都还知道这回事.以前习仲勋还回来看过.帮助了不少人,
以前不知道, 自从习近平当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我女朋友告诉我的这个事实的,
好象张村习营的家谱上都有习仲勋等人的记载.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大周 + 5 算!邓州名人

查看全部评分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眼睛是看不见眉毛的
我曾努力地睁大自己的眼睛
只看到飘落在额前的一缕长发
长大后才明白
咫尺即是天涯
回复

举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
习仲勋(1913—2002),祖籍邓州堰子习营                       
清末(1878年前后),因战乱匪荒,其祖父携全家迁至陕西省富平县丹村乡中和村定居。习仲勋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1926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1956年9月,他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1978年,得到彻底平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逝世后,新华社发布的电文中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其子习近平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008-7-2 18:2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冬晨逸雪 + 5 邓州名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国公张巡
张巡(709—757)                                      
唐代邓州(今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人。
张巡博通群书,为文立书而就,精于战阵,用兵不泥古法,是我国唐代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开元末举进士,历官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令。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张巡起兵讨贼,屡破叛军,扼守雍丘(今河南杞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军犯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率兵三千增援,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抗叛军。张巡统领全城兵马,以弱兵数千,拒叛军十三万。皇上闻知,乃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五月下旬,张巡用“疑兵之计”抢粮获大胜,斩敌万余,还射瞎了叛军将领尹子奇的左眼。张巡数月间屡败贼兵。城中粮尽,乃罗雀掘鼠,煮树皮、纸为食。封死四门,誓与睢阳共存亡。十月九日,城陷落,与部将南霁云等同遭杀害。
         睢阳守卫战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南下,使江南沿海人民免遭战火荼毒,为唐王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唐宣宗时画张巡像于凌烟阁,诏睢阳立庙,祀张巡与许远,号“双庙”。邓州建“双忠祠”,祀张巡和明代建文帝兵部尚书铁铉,祠联为“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冬晨逸雪 + 5 邓州名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70

回帖

181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81
QQ
发表于 2008-7-2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曲剧皇后 张新芳
   
     张新芳,1927年11月生于河南邓州,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曲剧研究会会长,1949年3月河南信阳解放,在信阳市曲剧团参加了革命工作, 1950年调入开封市曲剧团,曾任该团团长。1960年调入河南省曲剧团,曾任副团长、党支部书记、法人代表、名誉团长等职,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省人大代表。
    7岁学艺,八岁登台,亲身经历了河南曲剧由高跷、化妆地摊、高台以至发展为完整的舞台艺术的全过程。她能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在不同场合下思想情绪的发展变化,表演既不失之以温,又不失之以爆,举止行动,嬉笑怒骂都恰如其分。她的唱工深厚,字正腔圆。在唱腔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把曲剧的两大流派“大调”与“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豫剧、吕剧、越调等兄弟剧种唱腔技法,形成了独特的张派艺术风格。
    创立了“张派”声腔艺术。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在《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100多个剧目中饰演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悲切感人,享有悲剧之星的美誉。曾获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戏曲汇演中一等奖。她主演的《陈三两》于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1993年由她发起、组织举办了河南省首届曲剧荧屏赛;1994年11月由她任团长的河南曲剧赴台湾文化交流团受到了台胞的热烈欢迎,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2006年5月,在河南曲剧80周年之际被授予“河南曲剧艺术家终身荣誉”奖;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8月1日在郑州逝世。
                                

评分

参与人数 1 +8 收起 理由
大周 + 8 7岁学习大调曲,8岁登台,9岁唱响南阳,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曲子圣人曹东扶
     曹东扶(1898—1970)                                       
           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              
        生于曲艺世家,幼年曾随父在乞讨中学艺。
后随家人到县城谋生,拜师学习唱腔及杨琴、古筝、三弦、琵琶的演奏艺术。中年时又南下两湖,北上冀鲁,遍访名师,学习姊妹艺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曹东扶已誉满豫、鄂、陕一带,被称为“曲子圣人”,同行人称他为“丝弦王”,他人缘好又被称为“关二哥”。

    解放不久,曹东扶任邓县曲艺改进社副社长,他引导大家对传统曲牌进行改新。1951年,他率领同仁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亲自创编、移植《渔父恨》、《解放邓县》、《纸老虎现形记》等曲段,到农村义演募捐,募得款额全部捐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同时使大调曲子由城市茶社走向农村。1953年,全国举办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曹东扶代表邓州(当时的邓县),以古筝、琵琶演奏的大调曲子板头曲一路闯关,连获南阳地区、河南省、中南局器乐一等奖,轰动中国民乐界。当年六月,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约请,与谢克宗等一行六人赴北京录音,研究所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一书,由此曹东扶与河南曲子艺术享誉全国。1954年后,他先后应聘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教师。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带领学生多次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1964年回河南,任省歌舞团艺术顾问。次年,任省大调曲子培训班主讲。1970年去世。

    曹东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对大调曲的曲调、唱调、伴奏及板头曲的曲谱和筝曲,作了鉴别、审定、规范、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是我国曹派大调曲创始人和曹派筝艺创始人。曹东扶敲定的一百余段大调曲词和五十余首板头曲谱,分别编印出版为《河南大调曲子集》、《河南古子曲》及《曹东扶筝曲集》,发行全国。其板头曲被音乐学院选为教材,有的录音后传到海外。他父女的筝曲先后被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台、音像公司选作名曲,定期播放。他培养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不少三弦、古筝教授出自他的门下。他被台湾人誉为“中国古筝泰斗”。是我国公认的古筝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曲艺音乐和民族器乐作曲家,是我国音乐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等书。

         
回复

举报

85

主题

200

回帖

326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326
发表于 2008-7-3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密   

个人简介
    字思考,男,1923年生,河南省邓州市人。
    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原中原大学毕业后参军。后转业地方曾任广西省宜州市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1953年改从法学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大学教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任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客员教授。
    先后参加国务院行政法规整理和最高人民法院辩护工作。后又参加刑诉法草案和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与监狱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起草的咨询工作。另对河南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干部先后做两次普法《讲座》。


    曾率北大刑法代表团前后四次到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考察访问。多次参加法学国际研讨会,并成为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一届世界法律会议的法律与文化专门小组成员和主报告人之一。
    同时兼任国家保密局顾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高级学术顾问、中国行为法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高级法学研究会终身荣誉研究员等学术兼职。


发表文章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相关著作:中国刑法史》
        《论犯罪与证据》
        《论证犯罪学》
        《中国刑法史纲》
        《宋代刑法史》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主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对策》
        《犯罪学教程》
        《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保密法比较研究》等;
副主编:《犯罪学通论》
        《经济犯罪学》

研究项目:保密法比较研究》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2 收起 理由
大周 + 1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ㄣWō繥歡,赱自己d"路゛.洅愛啲丗堺o┈ 沒铕誰対吥起誰~~抵铕誰o┈吥懂嘚紾☆悕誰ぁ
回复

举报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发表于 2008-7-4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显重建邓州城


  孔显,原籍安徽灵璧人。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闻邓州自元将失剌巴都攻陷、毁城,人民流离、无居守者近二十年,又以邓为名郡,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是州兼知州事。是年11月,显带文史张居岱、兵士汤明等五十人北上来治邓州。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引导之刁河,得邓之耆民刘孝先,由其指引,在林莽蔽翳处找到了邓城故址。遂斩木通道,除地为营。一方面派人四下收集散亡;一方面相高阜之地,兵民协同规建新成。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经营,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即今邓州内城),周长四华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基广三丈五尺,城濠深一丈五尺,内马道广一丈五尺。辟四门:东迎恩、南拱阳、西平夷、北门忌闭无名,以防湍水。同时规划市井街道,建设州治衙署及公私屋宇,遗民闻风来归者甚多。是年冬有军士千余人,编民一千七百余户,六千余口。洪武五年,显重建邓州宣圣庙。洪武六年。又将城砌为砖城。七月,升显为正千户,专理军务,不烦州政。

  洪武十年,显又寻求召信臣、杜诗所修堰陂旧址,率军民披剪荆棘,修理疏导,复如古昔。又在下高梁(今邓州夏集境)创修马龙堰,接严陵河与三郎堰水以灌田;在砖滩河创修吕公堰(今邓州都司境)灌田十八顷。由是稻稑遍于四境,家给人足。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调贵州乌撒卫(治所今贵州威宁)。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归返邓州。筑宅城南,安度晚年,卒葬湍河北(今邓州张楼大庄村)。显长男著,长孙安,至四世俱袭贵州乌撒卫正千户,其余子孙后人落户邓州,居于今邓州张楼大庄,文渠孔楼,孟楼大小孔楼、孔龙王营、孔北岗,白牛孔湾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大周 + 5 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发表于 2008-7-4 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智人物庞震坤


  庞震坤,字应南,清邓州人。原姓齐,幼年承祧于城西顺流里堰口姑家,改姓庞,青年时移家城西湍河南岸柳林村。震坤性行豪迈,文章华赡,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以品学兼优被选为拔贡,知州蒋光祖赋诗《喜门人庞应南拔萃》,赞其“品似孤骞呈白玉,文如万选出青钱”。时正编纂《乾隆邓州志》,聘其为采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庞震坤考中举人。历任广西浔州府武宣县县令和梧州府岑溪县县令。莅政勤能,兴学爱民,有廉慈声。任武宣县肥令时,有九项政绩受到了加三级的奖励。他致仕回邓时,囊空如洗,仅有衣被一卷,书籍一箱。庞震坤出仕前曾设馆授徒,致仕后仍以舌耕糊口。他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受业弟子多有成材者。病逝后,葬于六门堤旁。

  门人冀复礼等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勒石墓前志其教诲之恩。称“其攀月桂、仕西广,德举政事,当与名山并寿”、“设教吾乡,几历星霜,坐皋比而解经滚滚不倦,倚寒窗而搦管咄咄逼人;尘氛者沃以风华,猥琐者诱以高骞。虽当宦游而后,犹且眷顾训诲而不可已”,表达了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其塾课制义辑为《月池四书讲义》、《卓尔堂文集》,今仅存《文集》残本55篇及五律《泉池》、七律《早春游杏山》各一首。

  震坤聪明睿智,语多隽永,其传说故事在邓州民间广为流传,中国民研会河南分会主席张楚北写诗称赞他“智若北疆阿凡提,雅同南国徐文长。”


*/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大周 + 5 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文斌(男,汉族,年仅26岁)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人。
        2002年12月入伍到“叶挺独立团红二连”,2005年8月以全团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郑州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士官一队,2007年7月分配到铁军师直属炮指连实习。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04年被团表彰为“百名铁军之星”,先后三次被团评为“新时期二十二勇士”。
   2008年06月17日,在抗震救灾中,武文斌和战友卸载板材后,疲乏的他进入了梦乡.没想到,他再也没有醒过来.6月18日凌晨4时45分,因过度劳累引发肺血管破裂出血,被称为"拼命三郎"的文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6岁。

        2008年6月19日,中央军委领导批示“武文斌同志是为抗震救灾光荣牺牲的,他的事迹非常感人,像李向群式的战士。”2008年6月21日,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2008年6月30日上午,一条长约1300米、宽6米的沙石路顺利竣工。一条平坦笔直的沙石路,由村口直通武文斌烈士的家门口。这条路,是武文斌老家的乡亲们为完成烈士遗愿而自发捐款修建的,乡亲们因此将其命名为“文斌路”。
                                                      
钢铁战士武文斌
济南炮兵红军连,抗震救灾在汶川。
士官战士武文斌,为国捐躯好儿男。
军校毕业留后方,坚決要求上前线。
五月二飞灾区,三次遇险滚下山。
一人干着三人活,红军精神新兵感。
家庭品困很节俭,捐款献上二百元。
临终只有五元钱,月月汇钱家乡念。
拼命三郎武文斌,一睡不醒青城山。
烈士英年洒热血,情暖人间万万年。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008-7-4 16: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冬晨逸雪 + 10 邓州人的骄傲,向烈士致敬!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2

主题

2348

回帖

2673

积分

版主

继续等待

积分
2673
QQ
发表于 2008-7-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作黎


笔  名: 黑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8-1998




  民  族: 汉族






       河南邓县(今邓州)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肄业。曾任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北小学教导主任、化北育才小学副校长。建国后,历任教育部视导司视导员、育英小学校长,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文教书记,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全国教育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普通教育工作及儿童文学创作,对小学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较深研究。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二千里行军》、《圣地红烛》、《儿童文学集》、《教育文集》、《拦羊的人》、《保育班长》、《小迷瞪是傻瓜吗?》、《韩作黎作品精选》等。《二千里行军》译有3种外文版本,并在国外发行。《圣地红烛》获优秀读物奖。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大周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屏蔽
回复

举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宋著名画家宗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州)人,后移家江陵。
     宗炳擅长弹琴、书法和绘画,精通其理,是南朝宋著名的书画家、散文家。
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征他做官,俱不就。他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回江陵后,将“凡所游历,皆图之以室”,“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首创“小中见大”的画法,著《画山水序》,中云:“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述了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1377——1446)创立远近法的时间约早一千年。宗炳的琴法造诣很深。古琴曲《金石弄》为晋时大官僚桓温、桓冲、桓玄所重,自桓氏败亡,其声遂绝,唯宗炳能传,宋文帝刘义隆曾遣乐师杨欢就宗炳学之。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008-7-11 11:12 编辑 ]
         
回复

举报

6

主题

170

回帖

181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81
QQ
发表于 2008-7-1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明宰相李永茂
       李永茂(1601—1648),字孝源,号约生.
       今邓州市城郊乡大李宅人。生而倜傥伟异,读书日积一寸。
           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河南乡试解元,崇祯十年(1637年)举进士,授大名府浚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崇祯帝褒奖他为“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

         崇祯十五年(1642年),授兵科给事中。所陈:“辩贤奸、审利弊、蠲税徭、治河恤民”等30余事,朝廷均予采纳。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奉使去留都(南京)。不久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尽,福王朱由崧逃到淮安,永茂与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福王入南京称帝,号宏光。次年五月,南京陷落。朱由崧败亡,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号隆武,诏永茂为兵部侍郎,不久又派永茂总督江楚,兼理粮饷。寻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特赐蟒玉尚方剑便宜行事。后因父病故,永茂去芜湖奔丧。
         
        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败走汀州 ,被执遇害。次年,李永茂与瞿式

评分

参与人数 1 +12 收起 理由
大周 + 12 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11

主题

29

回帖

46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46
发表于 2008-7-16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民族英雄王坚

南宋民族英雄王坚

 
               王坚(1198—1264),邓州彭桥人。南宋嘉定时,邓大部已为金有,为防金兵南侵,王坚应募赴枣阳加入“忠顺军”,为孟珙部下。他作战勇敢且有谋略,升为劲军统制,管忠顺军,在杏山山区屯田、练兵、守备御敌(现军事设施尚存)。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驻顺阳丹江沿岸,准备造船南侵江汉。坚潜兵烧毁其船材,自此崭露头角,成为孟珙部下得力将领。蒙古军攻四川,王坚随孟珙入川御敌。宝

评分

参与人数 1 +8 收起 理由
大周 + 8 邓州名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11

主题

29

回帖

46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46
发表于 2008-7-16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武状元马殿甲

清代武状元马殿甲

 
               马殿甲(1777—1849),字捷三,号肃斋,回族。先祖为西凉人,东汉时迁居洛阳,明代再迁邓州(今邓州市穰东镇)。父显麟,清乾隆恩科武进士,官蓝翎侍卫。殿甲10岁丧父母,虽胸有大志,因贫不能继续读书。稍长,决心继承父业,学弓箭,习剑戟,未几,入武学堂。

嘉庆十二年(1807年),参加乡试中武举。

嘉庆十六年(1811年)会试,以第9名武进士钦点状元,授头等卫士,在乾清门行走。此后历任陕西黄甫游击、延安营参将、延绥总兵。时值英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张格尔在新疆叛乱,清廷调任殿甲为乌鲁木齐济木萨营参将,率军赴喀什噶尔平叛。肃清叛乱后,赏顶戴蓝翎,不久更换花翎。后补保定营参将,升河间协副将,再升广东南镇韶连总兵、广东陆路提督。时英军侵犯广州,清政府派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驻广州。奕山知殿甲多年率军,有作战经验,多次造访咨询,殿甲尽言无隐,多被采纳,并奉命防堵广东海口。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抗英守土有功,擢升广西提督,节制各镇,统领全省水陆军务。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殿甲以年老多病,
奏请去职归里。次年病故。

评分

参与人数 1 +8 收起 理由
大周 + 8 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烈士王庚先
           王庚先(1867—1934)字叶三, 邓州白牛谷社寨人。1903年中秀才。1905年公费赴曰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班,后考入高等警监学校。时值孙中山在曰本组织同盟会,积极响应,成为会员。
           1906年毕业回国后,投身于地方教育事业,任邓州师范学堂堂长兼教育会会长。开办初级学堂百余所,拟从教育入手,启迪民智,宣传革命。武昌起义后,为响应辛亥革命奔走开封、杞县等地,联络同盟会员,密与河南志士张钟端联络举义,众推张钟端为总司令,自为副司令。不幸事泄,突遭军警包围。被捕21人,他等人逾垣得脱。脱险后即赴武昌,面见都督黎元洪,被委为北伐军左军先锋粮台帮办。民国成立后,被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先后出任新野、嵩山知事。“二次革命”中,率先投入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加入河南共和激进党(后改“党”为“会”,众推为会长)。以“提倡民楷、扑灭恶政、力图共和之名实相符”为宗旨。因此,遭袁世凯所仇视,被袁氏以重金悬赏缉拿。遂出走陕西,往来于清涧、绥德等地达3年之久。袁世凯死后,回汴力求实业救国。先后开办爱国毛纺织厂,省立第四工厂。
         1925年被河南省政府委为宜阳县长。1928年,又应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钫之邀再度到开封兴办工厂,并于1929年在汴创设国货市场,以抵制洋货。1933年,为缅怀张钟端等河南辛亥11位烈士,即呈请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南关修建烈士公墓。省府核准,被委全权主持。同年冬,赴京汉各地募捐。便道返邓,因见内乡团插足邓县,导致团阀混战,民不聊生,即号召邓人治邓,誓志驱逐内乡实力出境。
          不幸于1934年2月9日被内乡实力派残杀于新野樊谭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邓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1981年,****邓县委员会、邓县人民政府和政协为他修建陵园,整修坟墓,树碑以为纪念。
         
回复

举报

46

主题

112

回帖

17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72
发表于 2008-7-2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自修

明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
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
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
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术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评分

参与人数 1 +8 收起 理由
大周 + 8 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008邀你到“鸟巢”看刘翔!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8 23:16 , Processed in 0.092483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