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大周

邓州名人录

  [复制链接]

565

主题

1443

回帖

2241

积分

版主

绅耆

积分
2241

社区建设勋章小红花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大新

  笔 名: 普度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

  民 族: 汉族

  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在家乡读完小学、初中、高中。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

  中短篇小说集《汉家女》、《香魂女》、《银饰》、《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台阶》

  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等

  《第二十幕》是作者用近10年时间构思写出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呈现了中原古城南阳一个丝织世家在20世纪这个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场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导演和表演升降沉浮人生际遇方面的高超本领。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城百年间世相的描摹,也把中华民族在20世纪留下的脚印凸现了出来。被认为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

  另外,还发表出版中篇小说三十余篇,短篇小说六十余篇,散文、报告文学一百余篇,总计三百余万字。其短篇小说《汉家女》、《小诊所》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朝鲜文,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戏剧,其中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获1993年度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

  《小诊所》获全国1987年-1988年优秀短篇小说奖,《向上的台阶》获第六届百花奖和《十月》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002年,他先后获“冯牧文学奖”和“冰心摄影文学奖”。

  2008年10月25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其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荣膺这项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6

回帖

112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12
发表于 2009-8-1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30/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的履历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让人吃惊的事,他是一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洪武年间他由国子监生直接授官为礼部给事中,建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山东参政。【引自:明朝那些事儿】
这个老乡,不知他老家的具体地点。明史里记载,他为了反抗燕王朱棣,最后被凌迟处死,儿子也被杀,很是悲惨。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admin + 5 热心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6

回帖

112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12
发表于 2009-8-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听说咱邓州出了个军队上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684

回帖

1035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5
发表于 2009-9-2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22# 沙漠老人参



是,就是铁铉
我在资治通鉴的人肉字典里找到了他。
1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 +12 收起 理由
大周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回帖

10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0
发表于 2009-9-2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名人还真不少哦!
      顶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回帖

27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27
QQ
发表于 2010-1-19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邓州名人还真不少。为我是邓州人而自豪!
静静倾听一首歌 - 轻轻的摸去眼角的泪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8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8
发表于 2010-2-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ndlaw 于 2010-2-8 09:21 编辑

郝铁川.jpg 郝铁川,中央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部长,男,汉族,邓州市人(1959年12月31日出生于河南汲县,现卫辉市),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7——1978年,河南省封丘县下济届村下乡知青。
  1978——1985年,在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5——1988年,河南大学历史系讲师(1985—1988 在华东师大史学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为《周代国家政权研究》)。
  1988——1995年,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
  1995——1999年,华东政法学院《法学》月刊社总编。
  1999——2000年,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
  2000——2005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宣传党校校长(2001—2003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作博士后研究)。
  2005年01月任上海市金山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2005年02月任上海市金山区委副书记、区长。
  2006年1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局级)、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副部长。
  2009年08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部长[2]。
  兼任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法制讲师团成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铁川教授的学术成就体现在法史学、宪法学、法理学等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有:《周代国家政权研究》(黄山书社1990年3月)、《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市场经济与中国法律文化的变革》(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周礼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等。2001年9月到法学系做博士后,其博士后研究计划分三部分:计划A,《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计划B,《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计划C,《中国法学留学生与中国法制建设》。
  郝铁川的最新作品《国家拐点》以十二位世界上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为依托,用通俗生动的故事。将一个个政治家的价值观与民主法制的理念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心生感怀。
    郝铁川,一门五「铁」
  中联办宣文部部长郝铁川,活跃香港传媒界,可说是内地新一代知识分子官员的佼佼者。有知情人士透露,郝部长这位1959年生於河南的法学专才,学历、履历不同凡响,既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又曾任《法学》杂志主编,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华东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政法委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知情者更指,郝铁川父辈身世颇为奇特,就连他名字中的那个「铁」字也有一段渊源。
  话说「铁部长」之父,乃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知识精英,却因身体欠佳,两次痛失良机:一次是赴美留学,他在考试合格、上船远航前夕摔伤腿脚,以致同学赴洋,他却难离病榻。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後期,大军南下,「铁部长」之父行至半途,居然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可算是绝症。因此,部长之父不得不留在地方,最终更失去再上层楼、独当一面的机会──要知道,当年像他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是中共奇缺的人才。
  这两番痛失机遇,令「铁部长」之父更期望孩子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材。他一口气在自己5个孩子的名字中都嵌上了一个「铁」字,要他们都有一副「铁打的身板」,最终成为一门五「铁」,分别是铁红、铁峰、铁夫、铁川、铁英。其中的四弟如今正在香港,虽说学法出身,又曾当过上海的区长和宣传部长,却浑身上下没有半点官气,兼且酒风醇厚,真性真情。本港各路传媒中人,闲来大可约他把盏论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8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8
发表于 2010-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晓刚,男,1955年7月出生,汉族,河南邓县人,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现任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曾任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处长、经济检察处处长、贪污贿赂侦查局局长,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长、党组书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6-8 14:43
杜守约   
国民党整编79师226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候是南阳邓州最高军政长官,后投诚,加入人民的战线。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10-2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啊.真的是不少啊
邓州市美利达自行车专卖店
邓州市单车俱乐部
地址:邓州市人民路118号花洲书院对面
联系人:花洲独恋
电话:18937734686.15225609583
QQ群:93352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发表于 2010-11-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 杨蕴玉 河南省邓州人



  杨蕴玉,生于1919年,全国妇联第三届书记处书记。河南邓县人(今邓州市)。

   1936年秋参加革命。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总会太原市第一、四区分会工作员,山西省榆次县牺盟会委员、晋东南牺盟会锄奸部长,中共山西省和顺县、昔阳县、左权县县委委员和县委书记。中共太行山五地委妇女部长、区党委妇委书记,中共华北局妇委第一副书记等职。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派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届书记处书记。

    于1962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1975年至1986年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在此期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局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50

回帖

71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71
发表于 2011-3-6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梁鸿,女,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文章多篇。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和“《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为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每买1百元日货就会给日本政府送去5元钱,让日自卫队多造10颗子弹,多印8页教科书。如果你买日本汽车,将来开上中国街头的日本坦克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橱具,将来射穿同胞头颅的子弹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电视音响,将来就会在战地喇叭中听到同胞被杀的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主题

1502

回帖

196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8
发表于 2011-7-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贤(1408—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人物生平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到河津等地视察蝗灾后,授吏
  
1.jpg 李贤像[1]部验封主事。正统十年(1445年),升任考功郎中,后任文选郎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英宗被掳,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代宗视为座右铭。又论述战车火器好处,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李贤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经验,编为《鉴古录》,给代宗作为施政参考。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在于谦蒙冤被杀之后,李贤一直力主为于谦冤案平反。先后参与罢黜徐有贞,诛杀石亨、石彪叔侄,在宦官曹吉祥与养子曹钦的叛乱中虽为叛军砍伤,但仍幸免于难,并最终平定叛乱,曹吉祥被凌迟处死。至此,夺门之变后,陷害于谦的主要官员均被罢黜或处死,为后来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李贤亦曾支持明英宗赦免被囚禁的建庶人。
  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李贤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李贤意见多被采纳。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晋贤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李贤经常规劝宪宗,要亲贤远奸,勤政爱民。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贤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李贤所著《鉴古录》、《体验录》等均已不存。《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收入《四库全书》,尚留传于世。邓州人称李贤为“李阁老”,其墓在今邓州市龙堰乡。
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第六十七》 李贤传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支仅一石,降人反实支十七石五斗,是一降人当京官十七员半矣。宜渐出之外,省冗费,且消患未萌。”帝不能用。时诏文武臣诰敕,非九年不给。贤言:“限以九年,或官不能满秩,或亲老不待,不得者十八九,无以劝臣下。请仍三年便。”从之。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是冬,擢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因陈边备废驰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时帝亦厌亨、吉祥骄横,屏人语贤曰:“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门,为之奈何?”贤曰:“陛下惟独断,则趋附自息。”帝曰:“向尝不用其言,乃怫然见辞色。”贤曰:“愿制之以渐。”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及亨得罪,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帝既任贤,所言皆见听。于谦尝分遣降人南征,陈汝言希宦官指,尽召之还。贤力言不可。帝曰:“吾亦悔之。今已就道,后当听其愿去者。”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命贤撰青词。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浸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时劝帝延见大臣,有所荐,必先与吏、兵二部论定之。及入对,帝访文臣,请问王翱;武臣,请问马昂。两人相左右,故言无不行,而人不病其专,惟群小与为难。
  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执将杀之,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时方扰攘,不知贤所在。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
  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达传。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是年春,日黯无光,贤偕同官上言:“日,君象。君德明,则日光盛。惟陛下敬以修身,正以御下,刚以断事,明以察微,持之不怠,则天变自弭,和气自至。”翌日又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有司请造卤簿。贤言:“内库尚有未经御者,今恩诏甫颁,方节财用,奈何复为此。”帝即日寝之。每遇灾变,必与同官极陈无隐,而于帝初政,申诫尤切。
  门达既窜,其党多投匿名书构贤。贤乞罢,有诏慰留。吴后(吴善祥)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帝命卫士宿贤家,护出入。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营葬。还至京,又辞。遣使宣意,遂视事。其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景帝崩,将以汪后殉葬,用贤言而止。惠帝少子(朱文圭)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帝尝祭山川坛,以夜出未便,欲遣官代祀。贤引祖训争之,卒成礼而还。尝言内帑余财,不以恤荒济军,则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并推之例始此。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伟哉!宰相才也!
李贤之墓  李贤卒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宪宗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公。
  明《嘉靖邓州志》载,“李文达公墓,城南十里刁河之阳”
(现邓州市白落乡阁老坟村东侧,紧临207国道;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
  按明制,一品茔地四十五丈,围墙高九尺,坟高一丈八尺,墓前立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马、望柱各二,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宽三尺四寸,黾高三尺六寸。其它物品如制。
  现存碑两通,有御祭文碑,黾跌落,石鼓4,石门扇1,由白落乡保护维修。现无墓、无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回帖

8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8
发表于 2011-8-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声澍(1909-1989),号梧梓,河南邓州人,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他以博古通今而著称,他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词典编纂等各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主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昌黎方言志》,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与他人合著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音韵讲义》等。

丁.jpg
目录
1 人物年表
2 学术生涯
3 学术成果
4 人物评价
5 参考资料
1 人物年表
2 学术生涯
3 学术成果
4 人物评价
5 参考资料
丁声树 - 人物年表
丁声树1909年3月3日生于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
8岁时入邓县丁家营村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纲鉴总论之类书籍。
1920年考入新开办的邓县乙种商业学校(相当于高级小学)。
1923年考入南阳省立第五中学招收的第一届初中班。他在校勤奋学习,成绩优异。?
1926年毕业于南阳中学校。
1926年秋,丁声树初中毕业后,千里迢迢到了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8年秋,预科毕业,升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1932年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
1944-1948年曾赴美考察,参加过美国语言学会,兼任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院语言学部研究员。
1950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还兼任过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组长、《中国语文》杂志主编、《语言研究》杂志编委等。
1962年加入中国gcd。
1959年至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政协委员。
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人大代表。
198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誉之为“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84年当选为第六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3月1日,逝世。
丁声树 - 学术生涯
丁声树著作丁声树大学毕业,经北京大学教授推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丁声树他努力探索,深入钻研,以广博的学问、过人的见识、严谨的作风,在语言科学领域不断地攀登高峰,在汉语训诂、音韵、语法、方言、词典编纂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训诂研究

他的学术生涯就是从训诂学入手的。三四十年代,他基本上是致力于古汉语中典型字词的研究,发表过十多篇论文。这些论文,通过个别字词用法研究,对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概括而深刻的阐述。古今结合,融会贯通,以新颖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开创了训诂学研究的一代新风。

1934年1月,他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释否定词‘弗’‘不’》。“弗”与“不”是古汉语中常见而意义又很相近的两个否定词,其意义和用法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有些人对它们做过研究。有的说它们相同,有的认为它们有区别,但到底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说不清楚。东汉何休、清人段玉裁从语气上说它们有深浅重轻曲直之别,令人难以捉摸。丁声树详细分析“弗”“不”二字在《诗经》、《易经》、《礼记》、《左传》、《国语》、《墨子》、《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中的用法,列举了170多个例句,充分论证

丁声树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弗’字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的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这篇文章发表后,以其资料丰富、论证科学、见解新颖精辟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丁声树以此文一举成名,当时他只有25岁。?

1936年,他发表《诗经“式”字说》,以大量材料,对“式”在《诗经》中的用法做出精当解释,指出在《诗经》中“式”每与“无”对言,“‘式’者劝令之词,殆若今之言‘应’言‘当’”。此文“抽绎全诗”、“反复推求”,纠正了前人将“式”解释为“用”或指为无义的语助词的说法。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胡适看到此文,大为赞赏。他写信给丁声树说“此文最大贡献在于指出‘式’与‘无’的对列联文”,赞扬“从此入手,真是巨眼,真是读书间得,佩服佩服!”?

1938年,丁声树写成《诗卷耳芣苢“采采”说》一文,他通考全部《诗经》以及先秦群经诸子,论证了“三百篇中,外动词不用叠字,凡叠字之在名词上者尽为形容词,则《卷耳》、《芣苢》之‘采采’,其义自当为众盛之貌,不得训为采取。”他从“采采”这一叠词的研究,推及先秦时代只有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重叠,及物动词不能重叠的规律。严密的论证,精辟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1942年,他写出了名为《论〈诗经〉中的“何”“曷”“胡”》的力作,分析了“何”、“曷”、“胡”三个疑问代词在《诗经》中用法的区别。他论定“‘曷’字在《诗经》中绝大多数的用法是表‘何时’,而且一律指的是未来的时间”;“‘胡’字在《诗经》中绝大多数之例都是表‘何故’。‘何’、‘曷’偶然也有这样用的,但很不多见”;“何”的用法则有表示“何物”、“何事”,加在名词前作修饰语,用于“如何”、“如之何”,表示“何处”等。以充分的材料,周密的分析,归纳出三个词的不同用法,结论确当,令人信服。?

1943年他写的《“何当”解》,1944年写的《“早晚”与“何当”》等,同前面讲到的文章一样,都是丁声树从事训诂研究的重要论文,对前人的解说有所补充或纠正,为训诂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二、音韵研究
在音韵研究方面,丁声树做了很多的工作。早在1943年,他写过《“碚”字音读答问》,论证“碚”字在四川当地人读作“倍”是相沿的旧音,而外乡人每读为“培”则是望文之讹误。文章从四川北碚、綦江、犍为等地名中一个字的读音正误,推论语音变化的通例:“盖口耳相传,易存旧读,而望文为音,辄致讹变。”他发表的《说“匼”字音》也同样是贯串古今,解决一个字的读音的佳作。这篇文章不过3000多字,却征引了字书、韵书、训诂著作12种、诗文13家、诗文注音5家、其他书两种,以极为充分的材料,断定“匼”在普通话中应当读kē,而一向被人奉为圭臬的《康熙字典》的注音邬感切(ǎn)“似乎是一个缺乏根据、大有问题的音”。论证鞭辟入里、严谨细密,经得起推敲。1952年,丁声树发表《谈谈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规律》一文,以极为通俗易懂的语音构造、对应、演变等音韵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

1957年和1958年,丁声树写了《汉语音韵讲义》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两本音韵专著。前者是他为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讲课编的教材,每章都有习题,最后有总复习大纲;后者是本工具书,收常用字六千左右,按韵母排列,以今音(普通话语音)为纲,注明每字在古音《广韵》系统中的音韵地位。李荣先生评论说:“《手册》是《讲义》的基础,《讲义》是《手册》的升华。《汉语音韵讲义》文字精炼,条理清楚。事实是已知的,说法全是新鲜的。《讲义》跟《方言调查字表》对读,可以初步掌握《广韵》系统与北京语音的关系。《手册》有好些本字的考订。考订本字根据古今音变的规律,又充实了古今音变的规律。还有,《手册》的例言是一篇无懈可击的文字。”?

三、方言研究

丁声树在方言调查和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他参加过对湖北、四川等地的方言调查,参与编辑《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在语言研究所曾多年担任方言研究组组长,在编制方言调查和研究计划、制定调查表格、进行实地方言调查、编写调查报告、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带队调查过张家口一带的方言和昌黎方言,主持编写了《昌黎方言志》。他编写的《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6年)、《方言调查词汇表》(1958年)等,在实际工作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他和李荣的建议,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从1956年起共同举办了三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丁声树率领整个方言组的同志投入了研究班的教学工作。他为这个研究班开设了汉语音韵课程。研究班在培养普通话教学、推广工作的骨干和汉语方言调查与研究人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汉语方言研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丁声树四、语法研究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丁声树一贯主张:“尽量通过语言事实阐明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重要语法现象。”(《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内容提要”“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不可从现成的定义出发,不要简单拿另外一个语言的语法系统硬套到汉语上”(1956年青岛语法座谈会上的发言)。他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充分注重语言实际,分析细致深入,例句丰富精当,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法高认为这本书可以算作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该书的“主语、宾语”部分,由丁声树执笔,被朱德熙认为“写得十分精彩”,“把当时语法学界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主宾语问题分析得十分透辟。看起来很浅显,其实里头包含了丁声树对主宾语问题甚至整个汉语语法问题的深刻见解。就当时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五、词典编篡

从1961年开始,丁声树兼任了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职务。他花了两年多的精力做《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的通读定稿工作,后来又主持这本词典的修订和《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工作。他总是亲自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核对材料,校改稿样,虚心听取意见,反复审订条目。他一心扑在词典上,加班加点地工作,节假日也很少休息,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为编辑词典呕心沥血。《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十多年来,印行了100多个印次,发行量达1700多百万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李荣说,这部词典“用白话解释白话,突破了前人用文言解释白话的框框,意义分析周到妥帖,虚字用法提要钩玄,可以说是训诂学上一项成就”。词典是集体著作,书的质量如何,与主编的学术水平有极密切的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是对中国辞书事业的重大贡献。

1979年,《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完成以后,丁声树又投入了《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辑筹备工作。他任主编,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制定了编写方针、计划。编写工作尚未开始,又进行了《现代汉语小词典》排印校对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中丁声树病倒了,从此,他不得不离开他从事的词典编辑和其他学术研究工作了。?

丁声树 - 学术成果
丁声树《现代汉语小词典》《释否定词‘弗’‘不’》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文集》下册,1935年)
《诗经“式”字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6年第6本第4分册)
《诗卷耳苤苜‘采采’说》 (《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1940年)
《“何当”解》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7年)
《论诗经中的“何”“曷”“胡”》(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1948年)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合作,商务印书馆,1948年)
《“早晚”与“何当”》(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9年)
《谈谈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规律》 (《中国语文》创刊号,1952年)
《谈谈汉字的标准化》(《1950年语文问题论文辑要》,大众书店,1952年)
《汉语方言调查简表》(合作,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6年)
《文风笔谈》(《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
《昌黎方言志》(合作,科学出版社,1960年)
《关于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些意见》(《中国语文》1961年第3期)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与吕叔湘、李荣合编,1961年)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主编,1965年)
《汉语音韵讲义》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丁声树 - 人物评价
丁声树丁声树在语言学的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并且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中国语言学界是不多见的。他不愧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全才的语言学家。
丁声树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治学精神,为不少知名学者所称道。丁声树学术创作的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严谨。

吕叔湘说他“悬格太高,要能颠朴不破才肯拿出来”。

季羡林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锤百炼的产品,达到很高的水平”。

丁声树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充分注重语言实际,分析细致深入,例句丰富精当,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法高认为这本书可以算作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朱德熙认为“写得十分精彩”,“把当时语法学界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主宾语问题分析得十分透辟。看起来很浅显,其实里头包含了丁声树对主宾语问题甚至整个汉语语法问题的深刻见解。就当时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丁声树 - 参考资料
[1]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 _1182773107640.html
[2]中国社会科学院 http://www.cass.net.cn/y_09/y_09_01/y_09_01_21.htm
[3]中华读书网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0603/200006030053.Html
[4]人文南阳 http://www.nynews.gov.cn/renwen/sixiang/s8c.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回帖

8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8
发表于 2011-8-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声澍(1909-1989),号梧梓,河南邓州人,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他以博古通今而著称,他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词典编纂等各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主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昌黎方言志》,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与他人合著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音韵讲义》等。

丁.jpg
目录
1 人物年表
2 学术生涯
3 学术成果
4 人物评价
5 参考资料
1 人物年表
2 学术生涯
3 学术成果
4 人物评价
5 参考资料
丁声树 - 人物年表
丁声树1909年3月3日生于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
8岁时入邓县丁家营村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纲鉴总论之类书籍。
1920年考入新开办的邓县乙种商业学校(相当于高级小学)。
1923年考入南阳省立第五中学招收的第一届初中班。他在校勤奋学习,成绩优异。?
1926年毕业于南阳中学校。
1926年秋,丁声树初中毕业后,千里迢迢到了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8年秋,预科毕业,升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1932年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
1944-1948年曾赴美考察,参加过美国语言学会,兼任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院语言学部研究员。
1950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还兼任过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组长、《中国语文》杂志主编、《语言研究》杂志编委等。
1962年加入中国gcd。
1959年至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政协委员。
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人大代表。
198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誉之为“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84年当选为第六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3月1日,逝世。
丁声树 - 学术生涯
丁声树著作丁声树大学毕业,经北京大学教授推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丁声树他努力探索,深入钻研,以广博的学问、过人的见识、严谨的作风,在语言科学领域不断地攀登高峰,在汉语训诂、音韵、语法、方言、词典编纂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训诂研究

他的学术生涯就是从训诂学入手的。三四十年代,他基本上是致力于古汉语中典型字词的研究,发表过十多篇论文。这些论文,通过个别字词用法研究,对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概括而深刻的阐述。古今结合,融会贯通,以新颖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开创了训诂学研究的一代新风。

1934年1月,他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释否定词‘弗’‘不’》。“弗”与“不”是古汉语中常见而意义又很相近的两个否定词,其意义和用法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有些人对它们做过研究。有的说它们相同,有的认为它们有区别,但到底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说不清楚。东汉何休、清人段玉裁从语气上说它们有深浅重轻曲直之别,令人难以捉摸。丁声树详细分析“弗”“不”二字在《诗经》、《易经》、《礼记》、《左传》、《国语》、《墨子》、《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中的用法,列举了170多个例句,充分论证

丁声树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弗’字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的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这篇文章发表后,以其资料丰富、论证科学、见解新颖精辟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丁声树以此文一举成名,当时他只有25岁。?

1936年,他发表《诗经“式”字说》,以大量材料,对“式”在《诗经》中的用法做出精当解释,指出在《诗经》中“式”每与“无”对言,“‘式’者劝令之词,殆若今之言‘应’言‘当’”。此文“抽绎全诗”、“反复推求”,纠正了前人将“式”解释为“用”或指为无义的语助词的说法。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胡适看到此文,大为赞赏。他写信给丁声树说“此文最大贡献在于指出‘式’与‘无’的对列联文”,赞扬“从此入手,真是巨眼,真是读书间得,佩服佩服!”?

1938年,丁声树写成《诗卷耳芣苢“采采”说》一文,他通考全部《诗经》以及先秦群经诸子,论证了“三百篇中,外动词不用叠字,凡叠字之在名词上者尽为形容词,则《卷耳》、《芣苢》之‘采采’,其义自当为众盛之貌,不得训为采取。”他从“采采”这一叠词的研究,推及先秦时代只有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重叠,及物动词不能重叠的规律。严密的论证,精辟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1942年,他写出了名为《论〈诗经〉中的“何”“曷”“胡”》的力作,分析了“何”、“曷”、“胡”三个疑问代词在《诗经》中用法的区别。他论定“‘曷’字在《诗经》中绝大多数的用法是表‘何时’,而且一律指的是未来的时间”;“‘胡’字在《诗经》中绝大多数之例都是表‘何故’。‘何’、‘曷’偶然也有这样用的,但很不多见”;“何”的用法则有表示“何物”、“何事”,加在名词前作修饰语,用于“如何”、“如之何”,表示“何处”等。以充分的材料,周密的分析,归纳出三个词的不同用法,结论确当,令人信服。?

1943年他写的《“何当”解》,1944年写的《“早晚”与“何当”》等,同前面讲到的文章一样,都是丁声树从事训诂研究的重要论文,对前人的解说有所补充或纠正,为训诂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二、音韵研究
在音韵研究方面,丁声树做了很多的工作。早在1943年,他写过《“碚”字音读答问》,论证“碚”字在四川当地人读作“倍”是相沿的旧音,而外乡人每读为“培”则是望文之讹误。文章从四川北碚、綦江、犍为等地名中一个字的读音正误,推论语音变化的通例:“盖口耳相传,易存旧读,而望文为音,辄致讹变。”他发表的《说“匼”字音》也同样是贯串古今,解决一个字的读音的佳作。这篇文章不过3000多字,却征引了字书、韵书、训诂著作12种、诗文13家、诗文注音5家、其他书两种,以极为充分的材料,断定“匼”在普通话中应当读kē,而一向被人奉为圭臬的《康熙字典》的注音邬感切(ǎn)“似乎是一个缺乏根据、大有问题的音”。论证鞭辟入里、严谨细密,经得起推敲。1952年,丁声树发表《谈谈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规律》一文,以极为通俗易懂的语音构造、对应、演变等音韵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

1957年和1958年,丁声树写了《汉语音韵讲义》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两本音韵专著。前者是他为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讲课编的教材,每章都有习题,最后有总复习大纲;后者是本工具书,收常用字六千左右,按韵母排列,以今音(普通话语音)为纲,注明每字在古音《广韵》系统中的音韵地位。李荣先生评论说:“《手册》是《讲义》的基础,《讲义》是《手册》的升华。《汉语音韵讲义》文字精炼,条理清楚。事实是已知的,说法全是新鲜的。《讲义》跟《方言调查字表》对读,可以初步掌握《广韵》系统与北京语音的关系。《手册》有好些本字的考订。考订本字根据古今音变的规律,又充实了古今音变的规律。还有,《手册》的例言是一篇无懈可击的文字。”?

三、方言研究

丁声树在方言调查和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他参加过对湖北、四川等地的方言调查,参与编辑《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在语言研究所曾多年担任方言研究组组长,在编制方言调查和研究计划、制定调查表格、进行实地方言调查、编写调查报告、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带队调查过张家口一带的方言和昌黎方言,主持编写了《昌黎方言志》。他编写的《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6年)、《方言调查词汇表》(1958年)等,在实际工作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他和李荣的建议,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从1956年起共同举办了三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丁声树率领整个方言组的同志投入了研究班的教学工作。他为这个研究班开设了汉语音韵课程。研究班在培养普通话教学、推广工作的骨干和汉语方言调查与研究人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汉语方言研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丁声树四、语法研究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丁声树一贯主张:“尽量通过语言事实阐明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重要语法现象。”(《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内容提要”“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不可从现成的定义出发,不要简单拿另外一个语言的语法系统硬套到汉语上”(1956年青岛语法座谈会上的发言)。他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充分注重语言实际,分析细致深入,例句丰富精当,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法高认为这本书可以算作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该书的“主语、宾语”部分,由丁声树执笔,被朱德熙认为“写得十分精彩”,“把当时语法学界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主宾语问题分析得十分透辟。看起来很浅显,其实里头包含了丁声树对主宾语问题甚至整个汉语语法问题的深刻见解。就当时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五、词典编篡

从1961年开始,丁声树兼任了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职务。他花了两年多的精力做《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的通读定稿工作,后来又主持这本词典的修订和《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工作。他总是亲自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核对材料,校改稿样,虚心听取意见,反复审订条目。他一心扑在词典上,加班加点地工作,节假日也很少休息,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为编辑词典呕心沥血。《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十多年来,印行了100多个印次,发行量达1700多百万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李荣说,这部词典“用白话解释白话,突破了前人用文言解释白话的框框,意义分析周到妥帖,虚字用法提要钩玄,可以说是训诂学上一项成就”。词典是集体著作,书的质量如何,与主编的学术水平有极密切的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是对中国辞书事业的重大贡献。

1979年,《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完成以后,丁声树又投入了《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辑筹备工作。他任主编,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制定了编写方针、计划。编写工作尚未开始,又进行了《现代汉语小词典》排印校对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中丁声树病倒了,从此,他不得不离开他从事的词典编辑和其他学术研究工作了。?

丁声树 - 学术成果
丁声树《现代汉语小词典》《释否定词‘弗’‘不’》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文集》下册,1935年)
《诗经“式”字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6年第6本第4分册)
《诗卷耳苤苜‘采采’说》 (《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1940年)
《“何当”解》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7年)
《论诗经中的“何”“曷”“胡”》(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1948年)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合作,商务印书馆,1948年)
《“早晚”与“何当”》(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9年)
《谈谈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规律》 (《中国语文》创刊号,1952年)
《谈谈汉字的标准化》(《1950年语文问题论文辑要》,大众书店,1952年)
《汉语方言调查简表》(合作,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6年)
《文风笔谈》(《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
《昌黎方言志》(合作,科学出版社,1960年)
《关于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些意见》(《中国语文》1961年第3期)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与吕叔湘、李荣合编,1961年)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主编,1965年)
《汉语音韵讲义》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丁声树 - 人物评价
丁声树丁声树在语言学的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并且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中国语言学界是不多见的。他不愧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全才的语言学家。
丁声树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治学精神,为不少知名学者所称道。丁声树学术创作的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严谨。

吕叔湘说他“悬格太高,要能颠朴不破才肯拿出来”。

季羡林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锤百炼的产品,达到很高的水平”。

丁声树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充分注重语言实际,分析细致深入,例句丰富精当,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法高认为这本书可以算作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朱德熙认为“写得十分精彩”,“把当时语法学界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主宾语问题分析得十分透辟。看起来很浅显,其实里头包含了丁声树对主宾语问题甚至整个汉语语法问题的深刻见解。就当时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丁声树 - 参考资料
[1]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 _1182773107640.html
[2]中国社会科学院 http://www.cass.net.cn/y_09/y_09_01/y_09_01_21.htm
[3]中华读书网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0603/200006030053.Html
[4]人文南阳 http://www.nynews.gov.cn/renwen/sixiang/s8c.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 +20 收起 理由
大周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4

回帖

33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33
QQ
发表于 2011-8-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候能轮到我呀???{:soso_e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回帖

14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4
发表于 2012-1-9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冠华  男,中国石油大学工学博士,1984年2月出生于天津,邓州市城关人

现就职于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1
发表于 2012-10-1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漠老人参 发表于 2009-8-10 23:34
:30/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的履历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让人吃惊的事,他是一个 ...


据百度百科说是龙堰人,详见:
http://www.dengzhou.org/thread-46509-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2-10-2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大明湖公园铁公祠铜像
------------------------------------------------------------------------------
籍贯

河南

族裔

回族



字号

鼎石



谥号

忠襄、忠定
出生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河南邓州

逝世

明建文四年(1402年)
京师



配偶

杨氏



亲属

两子两女

出身

太学

经历

太学生
礼科给事中
都督府断事
山东参政、山东布政使
兵部尚书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后裔。他是明惠帝时著名忠臣,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后人尊其忠义不屈,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南明时,赠太保、谥忠襄,清乾隆时谥忠定。

[编辑] 生平

明太祖洪武时期,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办事精明有魄力,太祖赐字“鼎石”。明惠帝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督管粮饷。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号称靖难。二年(1400年)围济南,铁铉与盛庸率众守三月,屡败燕军。期间燕王亲至城下劝降,铁铉诈降,暗中在城门上置千斤闸,燕王进城时铁闸突然坠落,几乎将燕王砸死。燕王大怒,以炮击城,后见城上悬出明太祖的神主牌,遂不敢发炮。燕军久攻不下,九月四日解围离去。铁铉因功被擢升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升兵部尚书[1]。

朝廷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又命铁铉参其军务。燕王在同年冬天又再南下,盛庸在东昌之战(地点在今山东聊城)中大败燕师,歼敌数万人,击杀燕军主将张玉,燕军还师北平。然而朝廷官军的胜利并不长久,在建文三年三月,燕军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大破盛庸军,斩首十余万人,三月初十日在滹沱河击败吴杰、平安军,斩首六万余人[2]。

建文四年正月,燕王率主力渡过黄河南下,直趋京师。铁铉本来准备在山东会合从辽东来的杨文部十万人,然后攻击燕军后方,可是杨文军却在河北被击溃,计划告吹[3]。铁铉其后带兵到淮北助战,南京失守后,燕王朱棣称帝,改元永乐,是为成祖,铁铉不肯投降,不久铁铉兵败被俘,施以磔刑[4]。铁铉之妻杨氏及两名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充当官妓,儿子铁福安流放河池,83岁的父亲铁仲名和母亲薛氏被安置到海南。杨氏不久病死,铁铉的两个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后不肯屈服,朱棣听闻后也被打动,赦免了她们并让她们嫁给了士人。[来源请求]

[编辑] 后事

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明成祖虽恨铁铉,但仍赞其忠义:“对群臣言,每称铉忠”。明神宗初,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修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追谥曰“忠定”。在山东诸地,有诸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

[编辑]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卷142

1.^ 《明史》(卷142):“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2.^ 《明史》(卷142):“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3.^ 《明史》(卷142):“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4.^ 《明史》(卷142):“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2-12-2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贤相李贤
李贤(1408---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他在1433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中任职,曾任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他也是明清以来在京任职级别最高的南阳人。他去世后谥号“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在邓州民间李阁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当时皇帝赠封李贤上三代,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赠封与李贤一样的官职。

  李贤去世后葬于邓州刁河北岸白落堰,现在的位置是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据地方文献记载李贤墓规模很大,有高大封土堆,墓前有成对石人、石马等,这些遗迹大都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破坏殆尽。笔者通过考察了解目前南阳市博物馆尚存有李贤墓前石马一对,在当地能找到李贤墓前碑刻且基本保存完整已属罕见。

  由于两通碑刻被当做桥面石板上面被水泥覆盖,无法测量其具体规格,只能隐约看到部分碑刻文字,其中一通记载了李贤的生平事迹,字数约2000字。另一通记载了当时皇帝诰封李贤的情况。约500字,书法端庄俊美、刻工精美,均为当时朝中的重臣书写。两通碑刻规格高、内容全,对研究明史和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实物资料,它们是邓州乃至南阳丰厚文化的重要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4 09:39 , Processed in 0.16564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