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大周

邓州名人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1
发表于 2012-10-1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漠老人参 发表于 2009-8-10 23:34
:30/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的履历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让人吃惊的事,他是一个 ...


据百度百科说是龙堰人,详见:
http://www.dengzhou.org/thread-46509-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2-10-2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大明湖公园铁公祠铜像
------------------------------------------------------------------------------
籍贯

河南

族裔

回族



字号

鼎石



谥号

忠襄、忠定
出生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河南邓州

逝世

明建文四年(1402年)
京师



配偶

杨氏



亲属

两子两女

出身

太学

经历

太学生
礼科给事中
都督府断事
山东参政、山东布政使
兵部尚书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后裔。他是明惠帝时著名忠臣,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后人尊其忠义不屈,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南明时,赠太保、谥忠襄,清乾隆时谥忠定。

[编辑] 生平

明太祖洪武时期,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办事精明有魄力,太祖赐字“鼎石”。明惠帝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督管粮饷。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号称靖难。二年(1400年)围济南,铁铉与盛庸率众守三月,屡败燕军。期间燕王亲至城下劝降,铁铉诈降,暗中在城门上置千斤闸,燕王进城时铁闸突然坠落,几乎将燕王砸死。燕王大怒,以炮击城,后见城上悬出明太祖的神主牌,遂不敢发炮。燕军久攻不下,九月四日解围离去。铁铉因功被擢升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升兵部尚书[1]。

朝廷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又命铁铉参其军务。燕王在同年冬天又再南下,盛庸在东昌之战(地点在今山东聊城)中大败燕师,歼敌数万人,击杀燕军主将张玉,燕军还师北平。然而朝廷官军的胜利并不长久,在建文三年三月,燕军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大破盛庸军,斩首十余万人,三月初十日在滹沱河击败吴杰、平安军,斩首六万余人[2]。

建文四年正月,燕王率主力渡过黄河南下,直趋京师。铁铉本来准备在山东会合从辽东来的杨文部十万人,然后攻击燕军后方,可是杨文军却在河北被击溃,计划告吹[3]。铁铉其后带兵到淮北助战,南京失守后,燕王朱棣称帝,改元永乐,是为成祖,铁铉不肯投降,不久铁铉兵败被俘,施以磔刑[4]。铁铉之妻杨氏及两名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充当官妓,儿子铁福安流放河池,83岁的父亲铁仲名和母亲薛氏被安置到海南。杨氏不久病死,铁铉的两个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后不肯屈服,朱棣听闻后也被打动,赦免了她们并让她们嫁给了士人。[来源请求]

[编辑] 后事

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明成祖虽恨铁铉,但仍赞其忠义:“对群臣言,每称铉忠”。明神宗初,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修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追谥曰“忠定”。在山东诸地,有诸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

[编辑]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卷142

1.^ 《明史》(卷142):“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2.^ 《明史》(卷142):“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3.^ 《明史》(卷142):“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4.^ 《明史》(卷142):“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2-12-2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贤相李贤
李贤(1408---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他在1433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中任职,曾任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他也是明清以来在京任职级别最高的南阳人。他去世后谥号“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在邓州民间李阁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当时皇帝赠封李贤上三代,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赠封与李贤一样的官职。

  李贤去世后葬于邓州刁河北岸白落堰,现在的位置是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据地方文献记载李贤墓规模很大,有高大封土堆,墓前有成对石人、石马等,这些遗迹大都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破坏殆尽。笔者通过考察了解目前南阳市博物馆尚存有李贤墓前石马一对,在当地能找到李贤墓前碑刻且基本保存完整已属罕见。

  由于两通碑刻被当做桥面石板上面被水泥覆盖,无法测量其具体规格,只能隐约看到部分碑刻文字,其中一通记载了李贤的生平事迹,字数约2000字。另一通记载了当时皇帝诰封李贤的情况。约500字,书法端庄俊美、刻工精美,均为当时朝中的重臣书写。两通碑刻规格高、内容全,对研究明史和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实物资料,它们是邓州乃至南阳丰厚文化的重要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2-12-2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知府高叔祥



高叔祥 (1750—1807)字业瑞,号菊圃,清邓州(今邓州桑庄乡尹集村)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进士。后曾担任邓州“春风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十一年(1788—1806年),先后任福建省海澄、龙溪、诏安县令、厦门同知、漳州知州、建宁知府,高叔祥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卓有政绩。时台湾爆发了以蔡牵为首的农民起义,杀死亡原任知府,东南沿海一带的土匪、盗贼、奸商以及外洋海盗纷纷流窜境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颠沛流离,清廷素知高叔祥为官清正,遂召命叔祥为台湾知府,叔祥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到台湾任知府后,清剿外敌,消灭盗匪,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高叔祥日夜劳政事,积劳成疾,于嘉庆十二(1807)八月逝世,寿五十七岁,其子高殿举扶榇归里,安葬于邓州东南尹集的高氏祖茔。今台湾的高公墓,就是台湾人民为纪念高叔祥所建之衣冠冢。高叔祥著有《秋芳集》,现珍藏于邓州市图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4 09:39 , Processed in 0.3328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