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41|回复: 22

中道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

[复制链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发表于 2011-12-14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道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将来还要成为世界主导文化。


万法归宗,中道当兴!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从两层做起,第一层寻身中之中,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为寻身中之中。第二层求不在身中之中,即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为求不在身中之中。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古圣贤真人,皆从此为第一步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玄机,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你剖露,慎无狐疑。个中造化还须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之奥妙悟透了,便可得门而入。全中了,便能超凡入圣。所以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得这一个中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叫做中;坚守常规、不改常理,叫做庸。中是天下之正道,庸是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放之则充满世界,收之则退藏于心。其意无穷,皆是实学。有心者,常修此道,反复研究,定会收获多多。若终身用之,将受益无穷。上天赋命,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叫做正道。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一刻也不能离,若能离,则不是正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为一体,而分阴阳。 中为一体,而立三才。 中为一体,而现五行。 中为一体,而呈阴阳五行。中为一体,而划七巧,中理通天地,中为地基,两仪平横而中体才立,中理为度,而示公正。此为三才,庸中而和, 解中,而通万理。中道无极端,两仪四向平衡 通天地,而为六向全。中随体化无,全息无极, 何来极端。中是天人合一。中是致和谐,圆一体,活全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执中不易,守中更难。所以圣贤之人,在无人目睹之处,也能警惕慎重,处处捡点自己。在无人听见之时,也能常怀恐惧之心,时时严于责己。在有道人眼里,世上无私可隐,无事可藏。因此,圣贤之人,谨小慎微,责己慎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怒哀乐未发时,叫做中;发而皆符合礼仪分寸,叫做和。中是天下之最大根本;和是天下之共通大道。唯天下至诚,能创定天下之长久法规,能确立天下之根本大德,能懂得天地之变化道理,因而也就能做到处处都不偏不倚。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静,静而觉,动而正,所以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位置端正,万物就发育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之道,放之则充满世界,收之则退藏于心。

不偏不倚, 中庸无敌。

中道之理是我们人类所追求和研究之真理。此理只要已明,万事万物之理皆明。因此中道是天下共通之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中道,它是我们所说的“阴阳之道”的另一种叫法,它由阴和阳所组成(见附图)。其中阴和阳,是一种事物内部同时相对而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一般情况下阴是指精神或无形之事物;阳是指物质或有形之事物。然而,阴和阳还要靠“中和”来结合,才能变成新的事物。阴与阳如果不“中和”,则新的事物无法产生。阴与阳的中和规律,就叫做阴阳中和规律(见附图)。阴阳中和规律,是事物产生的前提,也是万事万物产生的规律。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理,无不按阴阳中和规律而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事物的产生,它是由“事”和“物”中和而产生的。其中“物”就叫做阳,“事”就叫做阴。换句话说,事物也是由阴和阳中和而产生的。

还如婚姻的产生,它是由男人和女人中和而产生的。其中男人就叫做阳,女人就叫做阴。换句话说,婚姻也是由阴和阳中和而产生的。

又如人的产生,它是由精子和卵子中和而产生的。其中精子就叫做阳,卵子就叫做阴。换句话说,人也是由阴和阳中和而产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其大无外,其无内,其合无穷,其分无尽。本无方所,亦无始终,未有天地万物之先,这个中是如此。既有天地万物之后,这个中亦是如此。至无至有,至有至无,乃乾坤之灵体,元化之玄枢,人人性命之本源,天下事物之大本。易所谓太极,四象八卦,皆由此出。明此便是明德,知此便是知易,见此便是见道,立此便是立天下之大本,通此性由我尽,命由我立,造化尽在于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道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817830-1-1.html


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这是畸形;如果只张不合,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于左右、好坏两边,都是极端;能够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时即为五比丘揭示: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脱之道。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再者,当时印度有六师外道,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尼干陀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与“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均不可取。为了不落于偏见,因此“离于二边,而说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同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理论上的中道,就是缘起。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形成的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但是“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有,而是在万法现象上,观察其无自性的空。因此,“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的。佛陀说“缘起性空”,就是要众生因“空”而知“有”,因“有”而达“空”,是为对治众生“空”、“有”两端的执着,所以能真正通达缘起者,于诸法则不执着实有,亦不执着全无,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体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因此,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由“缘起”而见自性“空”义,便不会落入执“无”的边见;了知“缘起”为自性“空”之理,便不会落入执“有”的边见。不落入有、无二边,才能对“中道”有确切的体认:中道连系“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与对待,综贯“性”、“相”及“空”、“有”。

  由以上诸说,可以知道中道的实相,即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空有不二”是指不执空、不执有的真空妙有;“即真即俗”则既是真谛,亦是俗谛的中道思想;“色心并举”为不偏唯心,亦不偏唯物的中道观。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因此,无论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之为弘法的基本义理。但是,各宗派对中道的解释并不尽相同,如小乘所说的“八正道”,中观派主张的“八不中道”□,法相唯识宗的“唯识中道”□,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说”□等,各家所诠释的观点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说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主要在破众生的自性执,也就是说,缘起的诸法,其当体性空、不可得,但是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性见,在时间上,即有常见、断见;在空间上,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去、来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此生灭等八计是众生迷失的根本,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不相应,于是龙树菩萨开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而彰显无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说:“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注释]

  □中道的“中”字,本义有二:□中实:中即如实,如实的还给一切法的本相,所以《中论》序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正:中即圆正,不偏于两边,恰得其中,谓之正,所以僧肇称《中观论》为《正观论》。

  □即印度六师外道之尼干子一派的宿作因论。此派外道主张,一切众生所受苦乐之报,皆依宿世本业而定,唯以宿作为现世果报之一切因,不认为现在之功力能感果,故成邪执。

  □印度六师外道之一的末伽梨拘赊梨子一派所主张:世间诸法系非因而生,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亦无净因,如棘刺之针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无待人画色而自然美,是一种自然外道。

  □即出世间之真理。

  □即世间之真理。《中论·观四谛品》卷四说: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因此不能从假象上执有,应该从假有中认识空性,但是也不能从空性中执空,因为尽管缘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并非虚无,我们可以从空性中看到妙有,这就是“空有不二”。龙树菩萨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有执”,即名“中道实义”。

  □二谛是佛法的纲要,所谓空、有,都是依此而开显的。佛说二谛的本意,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中道,但后世论师由于见解、观点上的不同,强分空有、真俗,而有“真空俗有”与“真有俗空”的说法。事实上,二谛是从不同的认识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然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就所见而说,如同一现实的世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这就是世俗谛;圣者灼见,知其是空,这就是真谛。所以,“即真即俗”,二谛无碍,这就是中道的旨趣所在。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宗主张三界都是心之所作,也就是说,客观的世界,须有主观的心照射之,方能现出客观事象。而且客观的世界映入我人眼中,由主观加以认识,全凭心智,所以《般若经》说:“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生。”离却心识,则无万象,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法以一心统摄诸法,并不落于一边,而是藉现实以启发心灵,本心灵以照见现实,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并举”的中道观。

  □根据《中论·观因缘品》所载:缘起的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阐明空的真理;万有是依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所以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着之对象。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也就是“八不中道”。

  □唯识宗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两边(两极端),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之中道真义。即:凡夫因迷情之妄执,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此为“非有”;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是“非无”;万有无固定之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依此,宇宙之真相即是“非有非无”(非有非空)之中道。此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之说,主张诸法皆具空、假、中三谛。空、假是诸法的一体两面,空即是假,假即是空;中道实相乃是超越空假之绝对,是诸法的本体。天台宗主张中道之理为宇宙之真实相状,悟其理即能自由自在趋向佛乃至地狱之十界。

  □因缘和合而诸法生,此生相如果实有,就可以不必凭藉因缘;既然必须凭藉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以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所以世谛生灭,非实生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

  □因果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也不可说无因缘和合先后等。虽俗谛假名说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名常,假断不可名断,不常、不断名为中道。

  □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为中道。

  □众因缘生法,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也不偏在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为中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中”,它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结合的基本准则,也是事物产生的基础前提。“中”是公平和正义的最佳象征,有时候它是一种度,或者叫做火候;有时候它是一个过程,或者叫做中间;有时候它是和的前提,或者叫做共同点。万事万物,有阴阳,就有中。“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到处都有。例如:人身上下到处都有中。心藏是人身之中,手心是手掌之中,脚心是脚掌之中,脑子是头颅之中,鼻子是五官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如果没有中,则这个部位就无法生存。再如:一个事物从中间一分为二,不论怎样分,分后的每个事物,还有各自的中。并且分无穷尽,中也永无穷尽。又如:一个人从生到死,中间就是一个过程。生与死是一对阴阳,中间这个过程就叫做中。人长寿的秘诀,就是想法设法去延长这个“中”。还如:我们干一件事情,干的过了头,事情干不好;干的不够,事情也干不好。只有掌握好火候,干的适度,才能把事情干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和”,它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和睦关系。“和”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方法。无“和”,阴阳则无法团聚;无“和”,中则无法形成;无“和”,事物则无法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言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例如:人的气血如果不和,则经络就会受阻;经络受阻,则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再如:地球内部如果不和,则每天都有可能面临地震的威胁,或者是海啸的威胁。又如:社会如果没有和平,人们就会感到很不安宁,每天不是在恐怖中度过,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甚至随时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和”也是事物生存的唯一根本大法。物和则生,事和则成,业和则兴,人和则顺,家和则旺,国和则宁,世和则平。因此,人与天和,其乐无穷;人与地和,其乐无穷;人与人和,其乐无穷;人与万事万物和,其乐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而言之,不论是看得见的事物,还是看不见的事物,无不都是由阴和阳“中和”而产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按阴阳中和规律而产生的。

因此,“中”是万事万物之源,“和”是万事万物之法。有中和,则有万事万物,无中和,则无万事万物。宇宙依此而生,地球依此而存,人类依此而活,自然依此而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百万年来受上帝造物主的派遣,先后来到世间进行教化的各类先哲神仙大师们,不论他们以什么形式名相出现,以什么立论,他们唯一教化的中心核心点就是这个“心”!心安了、正位了、显明了、作用了……自然是无所不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为这是人人原本所具有的东西!只是世人迷失的时间太久而忘记。现在到了重新认识、复归原本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事万物之间,如果能够阴阳中和,则万事万物就能够阴阳团圆;否则,万事万物就会阴阳分散。“中”是事物的共同之处,“和”是事物的生存之法。万事万物只要有共同之处,通过中和,就能够阴阳团圆在一起。这就叫做阴阳团圆规律。所谓阴阳团圆,它是阴阳“中和”后的结果。“团”是指团结、团聚而言;“圆”是指圆满、圆全而言。阴阳团圆是事物本身要达到的最佳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15

回帖

192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所有的事物,每一件就局部而言,它都是一个整体,“团”就是整体和一的象征。因此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团一团的。另外世上所有的事物,原本都是完整的,只是事物产生以后,有的不再“中和”团聚了,而变得不够完整。所谓“圆”,就是完整圆满的象征。因此世上所有的事物,原本都应该是圆满完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7 15:42 , Processed in 0.2060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