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汤清素

邓州魏冉冢

  [复制链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白牛明唐王修的阜民桥上,石条叠起,三孔贯通,一条石龙,昂首摆尾,当年气魄,穿越时空,邓州厚重,可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桑庄尹家集,曾经一门四进士,台湾知府高菊圃,进士陵园文保护,一列石碑证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叔祥



高叔祥 (1750—1807)字业瑞,号菊圃,清邓州(今邓州桑庄乡尹集村)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进士。后曾担任邓州“春风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十一年(1788—1806年),先后任福建省海澄、龙溪、诏安县令、厦门同知、漳州知州、建宁知府,高叔祥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卓有政绩。时台湾爆发了以蔡牵为首的农民起义,杀死亡原任知府,东南沿海一带的土匪、盗贼、奸商以及外洋海盗纷纷流窜境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颠沛流离,清廷素知高叔祥为官清正,遂召命叔祥为台湾知府,叔祥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到台湾任知府后,清剿外敌,消灭盗匪,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高叔祥日夜劳政事,积劳成疾,于嘉庆十二(1807)八月逝世,寿五十七岁,其子高殿举扶榇归里,安葬于邓州东南尹集的高氏祖茔。今台湾的高公墓,就是台湾人民为纪念高叔祥所建之衣冠冢。高叔祥著有《秋芳集》,现珍藏于邓州市图书馆。











--------------------------------------------------------------------------------
上两条同类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彭家一门五进士,更有帝师一代彭始抟,公明尽职一匾康熙赐,邓州辉煌一世无人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

回帖

45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45
发表于 2012-9-8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冉冢已经被推土机推去了一半了,当年的巍峨已经消失,魏冉哭矣,邓州哭矣!
南宁家教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1

主题

59

回帖

351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351
发表于 2012-9-21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翰林坟,今天已不见了踪影,昔日的彭始抟,现在成为了传说,彭家桥上,来来往往的彭家人,彭家大营,李自成的梦想还是梦想,历史历史就是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笔者在邓州市龙堰乡考察明代宰相李贤墓葬时,于村南刁河一座石桥上发现李贤墓前的两通碑刻。

  李贤(1408---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他在1433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中任职,曾任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他也是明清以来在京任职级别最高的南阳人。他去世后谥号“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在邓州民间李阁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当时皇帝赠封李贤上三代,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赠封与李贤一样的官职。

  李贤去世后葬于邓州刁河北岸白落堰,现在的位置是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据地方文献记载李贤墓规模很大,有高大封土堆,墓前有成对石人、石马等,这些遗迹大都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破坏殆尽。笔者通过考察了解目前南阳市博物馆尚存有李贤墓前石马一对,在当地能找到李贤墓前碑刻且基本保存完整已属罕见。

  由于两通碑刻被当做桥面石板上面被水泥覆盖,无法测量其具体规格,只能隐约看到部分碑刻文字,其中一通记载了李贤的生平事迹,字数约2000字。另一通记载了当时皇帝诰封李贤的情况。约500字,书法端庄俊美、刻工精美,均为当时朝中的重臣书写。两通碑刻规格高、内容全,对研究明史和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实物资料,它们是邓州乃至南阳丰厚文化的重要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大臣李贤
  李贤(1408—1466),字原德,明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到河津等地视察蝗灾后,授吏部验封主事。正统十年(1445年),升任考功郎中,后任文选郎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英宗被掳,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代宗视为座右铭。又论述战车火器好处,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李贤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经验,编为《鉴古录》,给代宗作为施政参考。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在于谦蒙冤被杀之后,李贤一直力主为于谦冤案平反。先后参与罢黜徐有贞,诛杀石亨、石彪叔侄,在宦官曹吉祥与养子曹钦的叛乱中虽为叛军砍伤,但仍幸免于难,并最终平定叛乱,曹吉祥被凌迟处死。至此,夺门之变后,陷害于谦的主要官员均被罢黜或处死,为后来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李贤亦曾支持明英宗赦免被囚禁的建庶人。
  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李贤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李贤意见多被采纳。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晋贤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李贤经常规劝宪宗,要亲贤远奸,勤政爱民。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贤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李贤所著《鉴古录》、《体验录》等均已不存。《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收入《四库全书》,尚留传于世。邓州人称李贤为“李阁老”,其墓在今邓州市龙堰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 列传第六十七》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支仅一石,降人反实支十七石五斗,是一降人当京官十七员半矣。宜渐出之外,省冗费,且消患未萌。”帝不能用。时诏文武臣诰敕,非九年不给。贤言:“限以九年,或官不能满秩,或亲老不待,不得者十八九,无以劝臣下。请仍三年便。”从之。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是冬,擢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因陈边备废驰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时帝亦厌亨、吉祥骄横,屏人语贤曰:“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门,为之奈何?”贤曰:“陛下惟独断,则趋附自息。”帝曰:“向尝不用其言,乃怫然见辞色。”贤曰:“愿制之以渐。”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及亨得罪,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帝既任贤,所言皆见听。于谦尝分遣降人南征,陈汝言希宦官指,尽召之还。贤力言不可。帝曰:“吾亦悔之。今已就道,后当听其愿去者。”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命贤撰青词。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浸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时劝帝延见大臣,有所荐,必先与吏、兵二部论定之。及入对,帝访文臣,请问王翱;武臣,请问马昂。两人相左右,故言无不行,而人不病其专,惟群小与为难。
  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执将杀之,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时方扰攘,不知贤所在。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
  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达传。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是年春,日黯无光,贤偕同官上言:“日,君象。君德明,则日光盛。惟陛下敬以修身,正以御下,刚以断事,明以察微,持之不怠,则天变自弭,和气自至。”翌日又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有司请造卤簿。贤言:“内库尚有未经御者,今恩诏甫颁,方节财用,奈何复为此。”帝即日寝之。每遇灾变,必与同官极陈无隐,而于帝初政,申诫尤切。
  门达既窜,其党多投匿名书构贤。贤乞罢,有诏慰留。吴后(吴善祥)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帝命卫士宿贤家,护出入。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营葬。还至京,又辞。遣使宣意,遂视事。其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景帝崩,将以汪后殉葬,用贤言而止。惠帝少子(朱文圭)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帝尝祭山川坛,以夜出未便,欲遣官代祀。贤引祖训争之,卒成礼而还。尝言内帑余财,不以恤荒济军,则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并推之例始此。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伟哉!宰相才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次来到进士陵园,,真的是一览无余,那碑,那石,练武石,那旗杆,进士陵园,一切的成为了过眼烟云,曾经的台湾知府,就是一个浪花!曾经的一门四进士,又当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 铉




--------------------------------------------------------------------------------







  铁 铉(1366~1402) 字鼎石。回族。明代河南邓州人。性情刚决,聪明敏捷,有“非常之才”。洪武中期由国子监生选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其才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赐字“鼎石”。建文帝即位(1398年)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负责督运粮饷。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行至济南时,朱棣命人把敦促铁铉投降的书信以弓箭射入城池,铁铉则将《周公辅成王论》射回朱棣,劝其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大怒,命强攻济南。铁铉与诸将奋力抵抗,两军相持三月,朱棣被迫自动解围。建文帝闻讯,遣官赐金慰劳铁铉等将士,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同年,铁铉配合盛庸在东昌(今聊城)大败朱棣。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即位。铁铉闻之,几次欲自杀,被劝止,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朱棣亲自审问,铁铉背立庭中,大骂朱棣叛逆无道,被割掉耳鼻,后被凌迟处死。行刑时,仍连声大骂朱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济南大明湖北岸建铁公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铉 大明兵部尚书


籍贯
河南

族裔
回族

字号
鼎石

谥号

忠襄、忠定



出生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河南邓州

逝世
明建文四年(1402年)
京师



配偶
杨氏

亲属
两子两女

出身
太学

经历
太学生
礼科给事中
都督府断事
山东参政、山东布政使
兵部尚书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后裔。他是明惠帝时著名忠臣,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后人尊其忠义不屈,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南明时,赠太保、谥忠襄,清乾隆时谥忠定。

生平

明太祖洪武时期,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办事精明有魄力,太祖赐字“鼎石”。明惠帝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督管粮饷。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号称靖难。二年(1400年)围济南,铁铉与盛庸率众守三月,屡败燕军。期间燕王亲至城下劝降,铁铉诈降,暗中在城门上置千斤闸,燕王进城时铁闸突然坠落,几乎将燕王砸死。燕王大怒,以炮击城,后见城上悬出明太祖的神主牌,遂不敢发炮。燕军久攻不下,九月四日解围离去。铁铉因功被擢升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升兵部尚书[1]。

朝廷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又命铁铉参其军务。燕王在同年冬天又再南下,盛庸在东昌之战(地点在今山东聊城)中大败燕师,歼敌数万人,击杀燕军主将张玉,燕军还师北平。然而朝廷官军的胜利并不长久,在建文三年三月,燕军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大破盛庸军,斩首十余万人,三月初十日在滹沱河击败吴杰、平安军,斩首六万余人[2]。

建文四年正月,燕王率主力渡过黄河南下,直趋京师。铁铉本来准备在山东会合从辽东来的杨文部十万人,然后攻击燕军后方,可是杨文军却在河北被击溃,计划告吹[3]。铁铉其后带兵到淮北助战,南京失守后,燕王朱棣称帝,改元永乐,是为成祖,铁铉不肯投降,不久铁铉兵败被俘,施以磔刑[4]。铁铉之妻杨氏及两名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充当官妓,儿子铁福安流放河池,83岁的父亲铁仲名和母亲薛氏被安置到海南。杨氏不久病死,铁铉的两个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后不肯屈服,朱棣听闻后也被打动,赦免了她们并让她们嫁给了士人。[来源请求]

后事

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明成祖虽恨铁铉,但仍赞其忠义:“对群臣言,每称铉忠”。明神宗初,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修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追谥曰“忠定”。在山东诸地,有诸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卷142



1.^ 《明史》(卷142):“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2.^ 《明史》(卷142):“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3.^ 《明史》(卷142):“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4.^ 《明史》(卷142):“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一品阁老坟,曾经的内阁首辅,邓州历史上的显赫人,现在也只是剩下了两块墓碑,作为桥面石板供后人行走,历史的大浪后浪推前浪,继续向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回帖

11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11
发表于 2012-11-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爱拼 www.iwin158.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楼吴集村西黄渠河上万历三十五年由州人岳天佑出资修建的广济桥仍然屹立在黄渠河上,难得的邓州古老的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对着冬天里的夕阳,从一坝沿七里河右岸,过八里岗早期邓州人类遗址,不时飞起的白鹤一飞上天,新的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邓州将崛起在中原大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

回帖

37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37
发表于 2012-12-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出现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南阳日报说邓州的旅游要开发“邓窑和八里岗”,不知道邓窑是指的什么?邓州的古老在于“邓塔,城墙,八里岗,吾离陵,广济桥,得子桥”等等,古老的邓州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编外雷锋团纪念馆周围的广场正在扩建,将来是一个从空中俯瞰闪闪发光的五星灿烂!就算是邓州的工资水平倒数第一也要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4 09:39 , Processed in 0.0606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