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汤清素

邓州魏冉冢

  [复制链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骑行绕城半周,来到六门堤遗存处,望着有些许青绿的麦田,想象着召信臣一声令下,邓州的千顷良田,旱涝保丰收,邓州奇才庞振坤长眠于此,汤家三世祖元霖长眠于此!@!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沿南一环过姚营阁老坟,依稀托碑的石龟就在村东边躺着,名贤相李贤的墓碑成为连接刁河东西村落的桥梁,乾隆邓州志中的刁河店石桥下依然流淌着不息的刁河水。河边的村童已经趁三八节放假在河里洗澡了,邓州的生生不息的人如渊源不断的河水一样继续着!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新华路西行,沿内邓路,过引水渠,到沈桥,上刁河河堤,一直到刁河店,感叹古老的邓州人,能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在刁河两岸修这么坚强的河堤,几百年来保护着两岸的邓州人!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城区古城河上唯一的石桥--北门石桥要修新桥了,今天发现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干呢,古桥是否保留不得而知,我们将拭目以待!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16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城河北门新桥开工仪式在鞭炮声和礼花声中开始了,据说还有类似的祭祀仪式!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古老的标志---福胜寺塔,又名龙兴寺塔,终于能站在塔的周围,近距离的观察,特别的感叹,古代邓州人的伟大,一尺半的青砖,多姿多彩的佛龛,没有水泥,更无钢筋,却屹立邓州一千年而不倒,伟大呀!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桥今天开始拆除了,原来是位于董家巷(现在的南北花园街)的李(永茂南明宰相)家祠堂的遗存,将在李永茂的后世子孙的努力下在大李宅重建,难得难得!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 永 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邓州网 更新时间:2005-4-28 17:55:16 114
  李永茂 (1601—1648)字孝源,号约生。邓州城内东北隅升平里七甲人。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任大名府浚县知县。崇祯皇帝特御书“洁己效忠”匾额,及“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对联褒奖之。他为了免除家乡额外的赋税徭役,代拟了奏章,经帝批准把邓州原来的三十七里据实改为十二里,此举造福故里百余年。李自成入北京,永茂仕南明三帝,为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即宰相)。永茂文才武略兼备,史称“尽有相才”。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永茂(1601年-1648年)字孝源,号约生,谥文定,明代邓州城内(今河南省邓州市)人,南明政治家、军事家,文才武略

大明太子太保

籍贯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邓州

族裔
汉族


字号
孝源

谥号
文定

出生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河南邓州

兼备,史称“尽有相才”。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考取河南乡试解元,崇祯十年(1637年)考取进士,出任大名府浚县知县一职,因政绩显赫,崇祯皇帝特地御书“洁己效忠”匾额,赞扬他是“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为免除家乡邓州多余的赋税,依据事实,奏请皇帝将三十七里地更正为十二里地,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永茂被提拔为兵部给事中。

明朝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由嵩逃至淮安,李永茂、史可法和马士英迎朱由嵩于1644年在南京称帝。南京沦陷后,唐王朱聿键于1645年在福州称帝,任命李永茂为兵部侍郎,总督江楚。后历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特赐蟒玉和尚方剑便于行事。朱聿键于1646年在汀州(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遇害后,李永茂等人拥护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封李永茂为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并兼任礼部尚书,入参机务。1648年,羊城失守后,朱由榔败走桂林,李永茂和弟弟李充茂穿草鞋、着僧道服,避居丹霞山,历尽艰苦,于四月病逝。[1]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永茂(1601—1648),字孝源,号约生,今邓州市城郊乡大李宅人。生而倜傥伟异,读书日积一寸。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河南乡试解元,崇祯十年(1637年)举进士,授大名府浚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崇祯帝褒奖他为“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授兵科给事中。所陈:“辩贤奸、审利弊、蠲税徭、治河恤民”等30余事,朝廷均予采纳。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奉使去留都(南京)。不久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尽,福王朱由崧逃到淮安,永茂与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福王入南京称帝,号宏光。次年五月,南京陷落。朱由崧败亡,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号隆武,诏永茂为兵部侍郎,不久又派永茂总督江楚,兼理粮饷。寻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特赐蟒玉尚方剑便宜行事。后因父病故,永茂去芜湖奔丧。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败走汀州 ,被执遇害。次年,李永茂与瞿式?等复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帝位,改元“永历”。加封永茂为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入参机务。永历二年(1648年),羊城失守,永历帝败走桂林。永茂同弟充茂,芒履道服避居廉白山中,历尽辛苦,四月病逝,终年四十八岁。永历帝赠永茂武英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谥“文定”。
    李永茂著述甚丰,仅存《荆襄题稿》和《蒙难记》一卷、《经筵疏稿》二卷。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永茂和李充茂   《仁化县志》载,在唐末,丹霞山曾有过佛教居士来游,但无营构。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于是聚集百余人到丹霞山下层的锦石岩开山建庵,并开始向中、上层经营。但大规模开发丹霞山,还是从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开始。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灭,其遗臣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字孝源,号嵩道人),忠愤填膺,耻事清朝,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离开赣州,越过梅岭,避乱来到丹霞山隐居。李永茂之弟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一文中曾说到:“伯子(按,作者对其兄李永茂的尊称)余勇可贾,意津津未倦,盖乐此不为疲乎,此丙戌(顺治三年)重阳也。是夕,偕诸子宿山中六祖堂......随与诸子谋曰: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于是李氏出金百余两,向仁化县汞生刘望夫、刘松涛兄弟买得丹霞山,将其先父安葬在丹霞山对岸的云石山南面,他带着弟弟充茂和两个儿子暨亲戚幕僚众人,劈除荆棘,修关门、凿石阶、架木梯、建房屋,隐居山内,侍奉母亲。   同年冬,明唐王朱聿键复明失败,殉国。李永茂立即赶赴粤西,与总督尚书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共立桂王朱由榔,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永历”,进行反清复明。朱由榔拜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以父丧固辞。后,专任进讲竺读,不参政务。不久,他看到南明王朝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自己不能力挽狂澜,江山难于收拾,在惘怅至极之下,写下了《忆丹霞山居》七律三首。其中有“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和“孤臣强揾昏朝泪,调配峡边颂野萍”等感概万千之句。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中说他后来,“苍梧暨驾,赍志以终”,王夫之《永历实录》说他“入仁化山中,郁郁以疾卒”。   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字鉴湖),明朝的礼部主事,崇祯皇帝殉国后,即跟随他哥哥一同隐居丹霞山,伺机反清复明。后见复明无望,即继承他哥哥的遗志,锐意经营丹霞山,首先在山顶的云岩、雪岩及虹桥之下,筑墙多堵,以巩固岩沿基围。接着又开井引泉,构筑亭台。还买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经过他的努力开发,全山初具规模,原来不甚出名的丹霞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清顺治八年,李充茂带领两个侄子扶先人灵棺北上河南邓州故乡安葬后,又独身一人返回丹霞山隐居。他曾到广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为师, 发出家,法名今地。顺治十八年他将丹霞山舍给师兄今释澹归,请澹归继续开发丹霞山。澹归即于康熙元年(1662年)来丹霞山,刻意开辟道场。   可以说,法云居士是锦石岩建庵之祖;李氏兄弟是丹霞山开山之祖;今释澹归是开辟丹霞山道场之祖。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门石桥今天继续拆除,已经有“祁家祠堂碑记”碑,"重修邓县县政府碑记"碑以及莲花座,夔龙石条,碑首等被发现,运回大李宅保存,感谢李永茂的后人!能有这样的古道热肠!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化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界地,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区。县境东西长47.3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70%,丘陵20%,小平原10%。辖十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124个村(居),总人口23.46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19.7℃,年平均降雨量1858.6毫米,无霜期308天。

    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公元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距今1500多年。宋代尚书余靖,明代尚书王弘诲、侍郎杨起元、巡抚李永茂、清代广东布政使鲁超、文学家廖燕等不少知名人士在仁化留下许多赞美仁化风光的诗词歌赋。仁化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过光辉的足迹。仁化人杰地灵,历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古代有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张九龄(九龄故里清化乡、古属始兴郡,唐属曲江县,而核心区平甫驿就是仁化县周田镇的风度村,即现在的周田镇的张屋村),曾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文名句,一直备受中华后人的景仰和赞颂;南宋宝祐四年丙辰(1256年)进士蒙英昴,与文天祥同榜,官至襄阳招讨使。当代有原云南省革委主任、昆明军区第一政委、中将谭甫仁。文化风情独特,民间舞龙舞狮、唱山歌、唱“月姐歌”等群众文化活跃,其中“月姐歌”还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概况丹霞山古称“锦岩”。秦汉以前就有得道僧人道元在丹霞山混元洞、狮子岩一带修行。隋唐时期丹霞山已成为岭南风景胜地,同时也有僧尼进山经营,兴建佛寺,明清时期兴盛,清末衰败。发现石窟寺遗存40多处,其中已修复一新并有较大影响的是别传寺和锦石岩石窟寺。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云游至丹霞梦觉关,见奇洞胜景,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顿觉醒悟,发出“半生都在梦中,今日始觉清虚”的感叹,遂题“梦觉关”,并在此建庵宇18间,供奉观音菩萨。
明代崇祯末年(1644年),江西赣州巡抚李永茂抗清未遂,携家眷隐居于丹霞山“长老寨”,筑舍开田,邀朋聚友。其弟李充茂于后将此山施予寺庙。清康熙元年(1662年),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来丹霞山开辟道场,营建别传寺。先后修建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阁、藏经阁、方丈楼、禅房、客堂等,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半山寺院,取佛教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中“别传”二字为寺名,称“别传禅寺”。在澹归和尚及其弟子的苦心经营下,别传寺发展很快,影响日隆,成为粤北三大寺庙之一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李永茂兄弟
《仁化县志》载,在唐末,丹霞山曾有过佛教居士来游,但无营构。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于是聚集百余人到丹霞山下层的锦石岩开山建庵,并开始向中、上层经营。但大规模开发丹霞山,还是从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开始。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灭,其遗臣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字孝源,号嵩道人),忠愤填膺,耻事清朝,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离开赣州,越过梅岭,避乱来到丹霞山隐居。李永茂之弟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一文中曾说到:“伯子(按,作者对其兄李永茂的尊称)余勇可贾,意津津未倦,盖乐此不为疲乎,此丙戌(顺治三年)重阳也。是夕,偕诸子宿山中六祖堂......随与诸子谋曰: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于是李氏出金百余两,向仁化县汞生刘望夫、刘松涛兄弟买得丹霞山,将其先父安葬在丹霞山对岸的云石山南面,他带着弟弟充茂和两个儿子暨亲戚幕僚众人,劈除荆棘,修关门、凿石阶、架木梯、建房屋,隐居山内,侍奉母亲。
同年冬,明唐王朱聿键复明失败,殉国。李永茂立即赶赴粤西,与总督尚书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共立桂王朱由榔,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永历”,进行反清复明。朱由榔拜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以父丧固辞。后,专任进讲竺读,不参政务。不久,他看到南明王朝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自己不能力挽狂澜,江山难于收拾,在惘怅至极之下,写下了《忆丹霞山居》七律三首。其中有“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和“孤臣强揾昏朝泪,调配峡边颂
丹霞山(1张)野萍”等感概万千之句。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中说他后来,“苍梧暨驾,赍志以终”,王夫之《永历实录》说他“入仁化山中,郁郁以疾卒”。
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字鉴湖),明朝的礼部主事,崇祯皇帝殉国后,即跟随他哥哥一同隐居丹霞山,伺机反清复明。后见复明无望,即继承他哥哥的遗志,锐意经营丹霞山,首先在山顶的云岩、雪岩及虹桥之下,筑墙多堵,以巩固岩沿基围。接着又开井引泉,构筑亭台。还买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经过他的努力开发,全山初具规模,原来不甚出名的丹霞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清顺治八年,李充茂带领两个侄子扶先人灵棺北上河南邓州故乡安葬后,又独身一人返回丹霞山隐居。他曾到广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为师, 发出家,法名今地。顺治十八年他将丹霞山舍给师兄今释澹归,请澹归继续开发丹霞山。澹归即于康熙元年(1662年)来丹霞山,刻意开辟道场。
可以说,法云居士是锦石岩建庵之祖;李氏兄弟是丹霞山开山之祖;今释澹归是开辟丹霞山道场之祖。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重修城隍庙碑记》,莲花宝座,牌坊立柱等从桥上拆下,刚刚拆了有三分之一多!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拆桥现场,来了一位自称文广新局的人说桥是古迹,不得拆除,明明要建新桥,何以不能拆除呢,何况是李永茂(为明末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崇祯亲自题联赞赏“河北循良第一豫南国士无双”)的后世子孙在邓州大李宅异地重建李文定公祠堂,应该是官方大力支持才好!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想一睹李家祠堂的石柱石碑等遗存,来到李家宅新建祠堂,却意外的看到李家二十九世祖李奈神道碑,作为曾孙的永茂加封的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的封号也在这一碑上明显的显示出来,刚刚从桥上拆下的诸多古碑,石柱等静静的躺着,等待着李家后人去发掘!
回复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轰鸣,八里岗上,农民一家,站在一旁,等着收获,喜气洋洋!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7 04:45 , Processed in 0.1064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