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汤清素

邓州魏冉冢

  [复制链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建广济桥记      窃论津水洋洋类多徒涉之患冯河济济必籍与梁之力况途握要衢必通津于往来而架梁济渡人人咸翘望焉今有邓治东南地名后桥屯头岳姓讳天祐号北桥者素乐施之长者也居乡梓大施赈济众素谢恩先年刁河修五龙桥一座约费千两有余小刁河修桥一座约費银四拾两龙兴寺后修桥一座费银十两又一日道经宛(穰)城忽见离城二十里许有严陵河波涛汹涌往来宦旅经商多不便行居心恻然视人之溺犹己之溺也慨然捐己资约费五百余金聚工积石名曰广济桥而舆民便且不惜拮据之劳不辞督责之苦匝越月而大功告成往回通徒扛舆通车舆者漬渍称便皆曰岳君之仁惠也其棠遗爱芳躅何能泯乎予感昔日洛阳桥故事知仁者必食状元之报幸岳君有此举也众含其恩   天赐其报而蟲思里集瓜瓞绵绵有不庆及于之于石以垂永远  万历三十五年岁在丁未丙午月穀旦   善士岳天祐同缘人刘姓张姓翟姓  男岳万机同缘人郭姓  岳万仞同缘人郭姓  孙岳启元岳继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岗遗址是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编号168号,分类号19号.
此遗址位于邓州市穰东镇南600米的太子岗上.遗址北临郝庄村,南靠郑庄,西濒官庄及双庙村村部,西面古有淇河流经(很早已干,1958年将河沟填平)此河就是古人赖以生活用水的河流,现尚沿高出地面10米.呈缓坡隆起,遗址以岗的高点为中心,每边约呈500米的正方形,其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4米,出土器物有:鸭嘴形鼎腿、指纹鼎腿、鼎口沿、灰色高领罐口沿、红色和灰色的陶钵、陶杯底、陶器座、条纹灰色陶罐口沿、红色陶罐口沿,黑色陶壶、陶纺轮、石斧、鹿角和人骨架等物。根据器物断定,此遗址的文化性质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治水流域二期文化。1976年6月,地区文物普查队对此遗址进行了检查,认为此处遗址虽因群众挖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其保存部分尚大,地下埋藏着很多可供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仍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河南省关于划定古遗址、城址、墓葬等地下文物保护范围的意见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精神,其保护范围为:
一、重点保护区:
从遗址边沿各向外扩50米为重点保护区。
二、一般保护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冠军城遗址
冠军故城位于今邓州张村镇冠军、苏楼、汤冢、上仓四村之间,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面积200000平方米。地上可见大量汉代砖瓦,地下多次出土陶器、铜器一类器物。清代曾出土汉代石华表一通。现存邓州城区第一小学校。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冠军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即汉冠军县。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即此。窦宪亦封焉。”

《清统志》:“冠军故城在邓州西北四十里。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割穰县庐阳乡、宛县临马兆聚为冠军侯国,属南阳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武帝以副反应霍去病,去病功冠诸军,故曰冠军。后汉、魏晋皆因之。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入新城。〈元和志〉冠军城在临湍县南四十里。永和二年(137年),封窦宪冠军侯不受,四年(139年),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遣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门堤遗址
六门堤,位于市区西北隅,是汉代穰县湍河截流工程。也是召信臣兴建的数十处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处,现存遗址有岔股路村北渠首和通往韩凹村北的槽渠一段。
据《汉书•召信臣传》、《水经•湍水注》、《邓州陂堰志》等记载,西汉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断湍水,立石碣,开三门,提水位,灌良田。”最长的渠道系由闸门渠首向东修干渠,经穰县城向东北,再折向东南进入新野,全长二百里。沿干渠筑陂、堰29处,受益面积三万顷。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堰(水经湍水注作六门堤),灌溉穰、新野、朝阳三县土地五千余顷。西汉末年,六门堤系统失修。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2年),南阳太守杜诗修复六门堤,并加以扩展,将陂堰增至31处,受益面积四万顷。汉末毁废。西晋咸宁年间(275—279年),镇南大将军杜预驻节南阳,太康三年(282年)“复更开广得加于民(六门侧犹有六门碑,乃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太康五年立)”。“修召信臣遗迹,引湍澈诸水灌田”,修复六门堤,并延伸到襄阳,陂堰增至四十四处。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三百余年战乱,水利失修。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亮任南阳太守期间,曾修复古代水利工程,但缺乏详载。北宋真宋时邓州知州谢绛按召信臣六门陂故址组织兴修,复壅湍水注钳卢陂溉田,兼障湍水泛滥之害。部分恢复六门陂灌溉系统,受益面积三万顷。北宋末年再次废弃。明洪武初年,邓州知州孔显始稍加疏导,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六门陂系统恢复到31陂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州王道升再次组织修复,发展到38陂14堰。崇祯(1682—1644年)以后又失修荒废。
六门陂系统“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刁河)”。诸陂蓄水,相互补充,形成排水、蓄水、灌溉相结合的水利体系。类似这种“长藤结瓜”的独特的水利形式,标志着西汉时期南阳郡水利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山秦汉墓群
房山秦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东南11.5公里,腰店房营村房山组北侧。墓地为砂丘,长1500米,宽800米,高出地面8米左右。文物部门初步查明,有战国到汉代墓葬余座出土文物很多,常见的有铜蒜头壶,铜鼎、灰陶茧形壶、陶狗、陶鸡、陶鸭等。1979年当地群众发现一座残空心画像砖墓,为东汉早期墓葬。出土两块大型空心画像砖。一块长工1.32米,宽0.25米,另一块长1.30米,宽0.24米,厚0.15米。两块均陶制、模印、中空、正面上刻朱 ,下刻门吏画像、模印技法为剔底浅浮雕。构图新颖、线条流畅,制作工艺较高,为研究汉代美术史及汉代葬俗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胜寺塔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 0 3 2 年),初建时为1 3 级,高2 0 余丈,后为兵燹所焚。现存的梵塔共7 层,高3 6 .7 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梵塔造型简洁,比例适度,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1 3 0 0多块佛龛。这些佛龛上,浮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佛法神像,造型奇特。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饰有各种蔓草花纹。
传说塔底中间有一深井,名为“海眼”,里面有一对金鸭子遨游其中,常嘎嘎作响。1 9 8 8 年在修复塔基时,发现这是一座地宫,并从中发掘出金棺银椁等稀世珍宝。金棺银椁放置在玉质石函内。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之前方竖两根檐柱,其上承托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精美绝伦。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龙戏牡丹。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 9 厘米,高1 2 厘米,重6 2 0 克。金棺左侧为释迦涅故事图,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无色透明液体和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据有关专家说,福胜寺塔下地宫内的佛牙,比北京西门光灵寺塔供奉的佛牙还早3 9 年。新华社和香港、澳门、美国等国内外新闻媒介对此发现进行了报道,福胜寺塔和金棺银椁很快蜚声海内外,成为旅游热点。 2006年5月福胜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州市博物馆是在福胜寺废墟上以福胜寺塔为主体建成的,面积1 万多平方米。博物馆古香古色的牌楼大门与两厢的对厅长廊,风格古朴典雅,与东南方宋代名相范仲淹的知府署衙及他创建的花洲书院交相辉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洲书院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系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知邓州时所创建,距今960多年,享誉海内外。这座千年学府,曾造就出一代代杰出人才,如北宋邓州文科状元贾黯、宰相范纯仁、理学创始人张载、辛亥革命豫军副司令王更先、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等。
花洲书院景区占地130余亩,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亭台楼榭,相眏生辉;小桥流水,湖光波影;花繁林茂,诗意怏然。主要景点有:百花洲、春风阁、览秀亭、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不欺堂、回龙榭。六馆四廊是书院丰富文化的结晶。六馆既:中国书院博览馆、范仲淹纪念馆、邓州名人馆、中国历史廉吏文化展馆、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纪念展馆、姚雪垠文学馆,布展内容精深珍贵,极具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四廊是:范仲淹诗文碑廊、中国书法大观廊、咏邓碑廊,书法荟萃、精品纷呈。花洲书院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南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教育基地、河南省园林单位、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也是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清素 于 2014-3-13 20:00 编辑

邓州三座楼和万花楼的传说 南阁路和北京大道交叉口,东西两个村庄的分别叫万花楼,三座楼,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大家富户,分别盖了一座楼,一家有一个娇女儿,为了让女儿能在楼上观赏周围的美丽的花,所以就叫万花楼,另一家盖楼却阴差阳错的盖在了富户的阴宅上, 富户心里不舒服,准备派一小鬼放火,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火种,突然看见一户人家亮着灯光,来到窗户前看,一个书生读书到深夜,小鬼向书生借火,书生怀疑让他伸手,书生在他的手心写了“山”压住小鬼,小鬼无奈之中说了实话,书生放了小鬼,第二天书生来到盖楼的现场,告诉主人,将信将疑中停止了盖楼,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三座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清素 于 2014-3-13 20:02 编辑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王静会)从邓州城出发,南行十来华里,再往西约三华里至邓州市龙堰乡唐棚村刘桥村民小组,村东有一座普通的四孔石桥,桥横跨南北流向的刁河。桥下刁河水缓缓流过,桥上偶有行人过往。这座桥在当地人口中被称为刁河桥。这本是一座非常普通的石桥,然而,正是这座普通的石桥,却引起了当地不少学者的兴趣。  从此桥经过,细心的行人会从桥下发现,从西数桥的第二孔有两块巨大的“石板”,两块石板均长约3米、宽1米,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从石板上的文字可见,这是两块记录明代宰相李贤的碑刻,碑刻已有547岁!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元德,明朝邓州人。他在1433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中任职,曾任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辅佐明代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他也是明清以来在京任职级别最高的南阳人。他去世后谥号“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在邓州民间李阁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当时皇帝赠封李贤上三代,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赠封与李贤一样的官职。
  李贤卒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去世后葬于邓州刁河北岸白落堰,现在的位置是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鉴于其生前功绩,李贤死后,明皇帝即派朝中重臣勒石刻碑记录其功绩。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李贤墓规模很大,有高大封土堆,古墓占地约三十亩,高约三米。周围青松翠柏环绕,郁郁葱葱。古墓的南面有两个形象逼真的石雕狮子,两个狮子的稍后是两匹奔腾欲飞、精镂细刻的骏马,骏马的背上各有一个手持长枪的英武士兵;两匹骏马的正中间耸立着一个五、六尺高的青色石碑,上刻“明宰辅李贤之墓”。因李贤在朝有功,被尊奉“阁老”,李贤墓在当地又称“阁老坟”。但这些遗迹大都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破坏殆尽。目前,除南阳市博物馆尚存有李贤墓前石马一对外,邓州仅存这两块碑刻。
  由于两块碑刻被当作桥面,石板上面又被水泥覆盖,无法测量其具体规格,只能看到部分碑刻文字,其中一块记载了李贤的生平事迹,字数约2000字。另一块记载了当时皇帝诰封李贤的情况,约500字,书法端庄俊美、刻工精细。两块碑刻规格高、内容全,对研究明史和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是邓州乃至南阳丰厚文化的重要见证。
  据当地村民介绍,几年前,刁河突发洪水,冲毁刁河桥。洪水过后,村民无建桥用材,便取李贤两块碑刻当作材料。近年来,南阳市不少关注李贤生平的学者曾几次建议邓州相关部门将此两块碑刻妥善安置,以供后人瞻仰学习。南阳学者唐新曾撰文介绍了碑刻的发现情况,被新华网、大河网、国家文物局网站等网站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后来处理结果都不甚理想。
  目前,两块碑刻的现状不容乐观,它们被当作桥面石,随时都有毁坏的可能。眼下,正值枯水季节,笔者强烈呼吁当地文物、交通等部门,抓住刁河枯水期,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及早为这两块明代文物找一个合适的安放地点,不要再让文物当作过路石,被历史的河水冲刷殆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清素 发表于 2014-2-9 21:13
新建广济桥记      窃论津水洋洋类多徒涉之患冯河济济必籍与梁之力况途握要衢必通津于往来而架梁济渡人人咸 ...

冯改为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第六十七》 李贤传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支仅一石,降人反实支十七石五斗,是一降人当京官十七员半矣。宜渐出之外,省冗费,且消患未萌。”帝不能用。时诏文武臣诰敕,非九年不给。贤言:“限以九年,或官不能满秩,或亲老不待,不得者十八九,无以劝臣下。请仍三年便。”从之。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是冬,擢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因陈边备废驰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时帝亦厌亨、吉祥骄横,屏人语贤曰:“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门,为之奈何?”贤曰:“陛下惟独断,则趋附自息。”帝曰:“向尝不用其言,乃怫然见辞色。”贤曰:“愿制之以渐。”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及亨得罪,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

帝既任贤,所言皆见听。于谦尝分遣降人南征,陈汝言希宦官指,尽召之还。贤力言不可。帝曰:“吾亦悔之。今已就道,后当听其愿去者。”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命贤撰青词。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浸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时劝帝延见大臣,有所荐,必先与吏、兵二部论定之。及入对,帝访文臣,请问王翱;武臣,请问马昂。两人相左右,故言无不行,而人不病其专,惟群小与为难。

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执将杀之,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时方扰攘,不知贤所在。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

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达传。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是年春,日黯无光,贤偕同官上言:“日,君象。君德明,则日光盛。惟陛下敬以修身,正以御下,刚以断事,明以察微,持之不怠,则天变自弭,和气自至。”翌日又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有司请造卤簿。贤言:“内库尚有未经御者,今恩诏甫颁,方节财用,奈何复为此。”帝即日寝之。每遇灾变,必与同官极陈无隐,而于帝初政,申诫尤切。

门达既窜,其党多投匿名书构贤。贤乞罢,有诏慰留。吴后(吴善祥)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帝命卫士宿贤家,护出入。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营葬。还至京,又辞。遣使宣意,遂视事。其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景帝崩,将以汪后殉葬,用贤言而止。惠帝少子(朱文圭)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帝尝祭山川坛,以夜出未便,欲遣官代祀。贤引祖训争之,卒成礼而还。尝言内帑余财,不以恤荒济军,则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并推之例始此。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伟哉!宰相才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贤之墓地编辑

李贤卒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宪宗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公。

明《嘉靖邓州志》载,“李文达公墓,城南十里刁河之阳” (现邓州市白落乡阁老坟村东侧,紧临207国道;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

按明制,一品茔地四十五丈,围墙高九尺,坟高一丈八尺,墓前立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马、望柱各二,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宽三尺四寸,黾高三尺六寸。其它物品如制。

现存碑两通,有御祭文碑,黾跌落,石鼓4,石门扇1,由白落乡保护维修。现无墓、无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编辑

李贤(1408—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1457年-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很同情正直的于谦。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2人物生平编辑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到河津等地视察蝗灾后,授吏部验封主事。正统十年(1445年),升任考功郎中,后任文选郎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英宗被掳,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代宗视为座右铭。又论述战车火器好处,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李贤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经验,编为《鉴古录》,给代宗作为施政参考。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在于谦蒙冤被杀之后,李贤一直力主为于谦冤案平反。先后参与罢黜徐有贞,诛杀石亨、石彪叔侄,在宦官曹吉祥与养子曹钦的叛乱中虽为叛军砍伤,但仍幸免于难,并最终平定叛乱,曹吉祥被凌迟处死。至此,夺门之变后,陷害于谦的主要官员均被罢黜或处死,为后来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李贤亦曾支持明英宗赦免被囚禁的建庶人。

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李贤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李贤意见多被采纳。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晋贤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李贤经常规劝宪宗,要亲贤远奸,勤政爱民。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贤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3人物影响编辑

李贤所著《鉴古录》、《体验录》等均已不存。《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收入《四库全书》,尚留传于世。邓州人称李贤为“李阁老”,他的祖父李威,父亲李升,也因之受到皇封,合称“邓州三阁老”。

李贤墓位于邓州市白落乡(现改名为龙堰乡)阁老坟自然村东侧,紧临207国道,距邓州市区花洲书院、雷锋展览馆等景点5.8公里,距内乡县衙[1]55公里,襄樊隆中70公里,旅游城市南阳65公里,其地理位置优越,进出交通便利。

李贤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白落乡(现改名为龙堰乡)保护维修。现在没有坟墓,没有墓碑。

李贤是明中期的人物。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在北方的瓦剌大举来犯时,不懂军事的王振唆使皇帝御驾亲征,并瞎指挥,致使二十万明朝精锐军队顷刻被瓦剌全歼,明英宗自己也做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接着,瓦剌挥师直向北京。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人心惶惶。在危难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痛斥了徐有贞等人的逃跑言论,力挽狂澜,扶植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组织调动兵力,鼓舞军民士气,制定严格的作战纪律和周密的作战方略。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明军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军队,给予其重大打击,迫使其仓皇溃逃。瓦剌被迫放回被俘的明英宗。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朝廷内部的阴谋份子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勾结在一起,发动夺门之变,推翻了病重的朱祁钰,迎立明英宗复位。为了达到这些败类的权欲目的,他们以“意欲”谋反的名义杀害了享有崇高威望的于谦。于谦被杀后抄家,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于谦身为朝廷兵部尚书,一品大员,家中除必需的日用品外,竟没有一点多余的银钱!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的心志:“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李贤,时任吏部侍郎。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徐有贞反对石亨,又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并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大臣紧密配合。最后,徐有贞、石亨都先后下狱,并死在狱中,太监曹吉祥也被处死,终于慰藉了于谦的在天之灵!李贤一生历经五朝四位皇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留芳青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新野老庙汤家人委托来到七里店,安静医院有孙丛这个病号,沿新修的大道到北京大道北侧,到大丁村过大丁桥,湍北新区的雏形已经显现,邓州未来的行政区即将展现在邓州人的面前,我们期盼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1
发表于 2014-7-24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叔祥公:乃高系之83代孙,明远公之9世孙。字叶瑞,又字抟,号菊圃,清代乾隆15年(1750年)9月13日,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父名世公,字际五,号思庵,乾隆21、22年联捷进士,俗称老进士(第一代进士官),任安徽省祁门知县。公昆弟有五,生子有六。乾隆49年(1784年)中进士,时年34岁。1795年初任广东省海澄知县,继任福建龙溪、武平、诏安知县,后升厦门和漳州知州,晋升建宁府,台湾知府及八拜北朝史等职。在任期间,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劝农兴学,除弊兴利,敏于听断,政绩卓著。于嘉庆12年(1807)年9月,病逝于台湾府任上,享年57岁,娶靳恭人(皇封一品诰命夫人)杜恭人。公安葬于尹集村的高氏茔地,另茔午山子向,后称“葬官地”,即进士墓群茔地。台湾人民为纪念他,修建了叔祥衣冠冢。、
    邓州高氏有四大亮点:一、尹集的“进士陵园”,因十二座进士墓而著称之,现存文物50多件。于1995年, “进士陵园”筹委会组织尹集族人对墓群和文物进行历时三个月的第一期修复,工程竣工后,鄙人题词为:“进士陵园”。又撰写一份申报材料,经市政府领导审批后,于1995年被列入邓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也下达了《邓字1995.83号文件》。自1995年起,邓州高氏族人在尹集连续三年举行清明扫墓活动。尤其是1996年清明节,隆重的举行了纪念清代台湾知府高菊圃诞辰245周年庆典活动,市委市政府派文物局局长张祖耀参加本次活动,且发表了演讲,虽对台办公室主任武福生因工作需要未亲临现场,但他的发言稿由张局长代读.我撰读了《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传略》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洲书院二期工程如火如涂在进行,花州试验高中的学生操场哭矣,大成殿已经高高耸立,至圣孔子根雕像应该是安稳的坐在殿中,东边的土城墙在修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廷(1620——1717年),字华明,乳名代河,福建泉州府同安县西十八里锦里村(今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锦宅村)人。

本    名
黄廷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主要成就
清顺治三年(1646年)率部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

性    别





2基本事迹
▪ 清顺治时期 ▪ 清康熙时期





1基本资料

生于明泰昌年,薨于清康熙五十六年。



2基本事迹

明朝将领,南明永安侯。

清顺治时期

清顺治三年(1646年)率部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住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初一日,率部随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康熙时期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十四日,黄廷以民族大义为重率部十万余众归顺清廷,清诰封“慕义伯”,赐御匾“表率元勋”。诰命自卢沟桥南下屯垦,设行政官兵里,寓兵于农,藏兵于民。

清康熙七年(1668年)腊月二十四日,黄廷率部南下沿途临县留兵屯垦,留南阳者,分驻方城、唐河、新野、镇平、南阳、内乡、邓州等县市。黄廷率五营亲兵、四大都督、八大参将5600余人至邓屯垦。分驻并新建五个行政官兵里计四十八村;在州城建武衙门、元帅府、天后宫。数次率部奉诏出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部从征吴三桂;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从征黑龙江,血战雅克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从征武昌夏逢龙兵变;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从征蒙古准葛尔部;一生战绩卓著。九十七岁薨于邓州,葬文渠庙沟桥北,其后人及闽营官兵均落户邓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李宅惊现丁氏重修城隍庙碑,由时任邓州知州万愫于康熙年间所立,叙述了邓州丁氏重修城隍庙的经过以及丁氏家族的部分族谱,特别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4 09:39 , Processed in 0.4157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