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01|回复: 2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元德,明朝邓州人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回帖

6

积分

论坛新人

积分
6
发表于 2014-2-2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王静会)从邓州城出发,南行十来华里,再往西约三华里至邓州市龙堰乡唐棚村刘桥村民小组,村东有一座普通的四孔石桥,桥横跨南北流向的刁河。桥下刁河水缓缓流过,桥上偶有行人过往。这座桥在当地人口中被称为刁河桥。这本是一座非常普通的石桥,然而,正是这座普通的石桥,却引起了当地不少学者的兴趣。  从此桥经过,细心的行人会从桥下发现,从西数桥的第二孔有两块巨大的“石板”,两块石板均长约3米、宽1米,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从石板上的文字可见,这是两块记录明代宰相李贤的碑刻,碑刻已有547岁!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元德,明朝邓州人。他在1433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中任职,曾任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辅佐明代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他也是明清以来在京任职级别最高的南阳人。他去世后谥号“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在邓州民间李阁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当时皇帝赠封李贤上三代,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赠封与李贤一样的官职。
  李贤卒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去世后葬于邓州刁河北岸白落堰,现在的位置是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鉴于其生前功绩,李贤死后,明皇帝即派朝中重臣勒石刻碑记录其功绩。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李贤墓规模很大,有高大封土堆,古墓占地约三十亩,高约三米。周围青松翠柏环绕,郁郁葱葱。古墓的南面有两个形象逼真的石雕狮子,两个狮子的稍后是两匹奔腾欲飞、精镂细刻的骏马,骏马的背上各有一个手持长枪的英武士兵;两匹骏马的正中间耸立着一个五、六尺高的青色石碑,上刻“明宰辅李贤之墓”。因李贤在朝有功,被尊奉“阁老”,李贤墓在当地又称“阁老坟”。但这些遗迹大都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破坏殆尽。目前,除南阳市博物馆尚存有李贤墓前石马一对外,邓州仅存这两块碑刻。
  由于两块碑刻被当作桥面,石板上面又被水泥覆盖,无法测量其具体规格,只能看到部分碑刻文字,其中一块记载了李贤的生平事迹,字数约2000字。另一块记载了当时皇帝诰封李贤的情况,约500字,书法端庄俊美、刻工精细。两块碑刻规格高、内容全,对研究明史和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是邓州乃至南阳丰厚文化的重要见证。
  据当地村民介绍,几年前,刁河突发洪水,冲毁刁河桥。洪水过后,村民无建桥用材,便取李贤两块碑刻当作材料。近年来,南阳市不少关注李贤生平的学者曾几次建议邓州相关部门将此两块碑刻妥善安置,以供后人瞻仰学习。南阳学者唐新曾撰文介绍了碑刻的发现情况,被新华网、大河网、国家文物局网站等网站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后来处理结果都不甚理想。
  目前,两块碑刻的现状不容乐观,它们被当作桥面石,随时都有毁坏的可能。眼下,正值枯水季节,笔者强烈呼吁当地文物、交通等部门,抓住刁河枯水期,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及早为这两块明代文物找一个合适的安放地点,不要再让文物当作过路石,被历史的河水冲刷殆尽

254

主题

1502

回帖

196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8
发表于 2014-2-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朋友,邓州社区有你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47

回帖

260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4-2-2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建议好,就看邓州文广新局的专家能否看到这则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4 09:42 , Processed in 0.0509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