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9|回复: 0

邓州风土

[复制链接]

78

主题

31

回帖

154

积分

一级士官

积分
154
发表于 2007-12-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故乡在河南与湖北的交界上,一个名叫邓州的地方。那是一个小盆地,传说中鲧父背土堵水而保的产物。
在春秋时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那里也曾建立邓国,虽后被楚邦所灭,但邓姓由此产生,传世于后。邓州也因此而名。
只因她的通达,她的富饶,诸多的争斗不断发生。战事的惨烈,使百姓受难。真正的远古邓国人死去了,各地的穷苦浪人来填充。战争、迁徙就这样轮番的进行。人口的大变动,故而至今,邓州会是一个囊容了蒙、回、维、水、苗、汉、高山多个民族的家庭。阔达的心胸包含着伟大的心灵。各民族的风俗、传统在此融汇,终究形成了新的文明。蒙古的直爽、回人的精明、汉人的传统、苗人的淳朴、水人的含蓄、维人的虔诚、还有高山的挚着,统统的继承。于是,我们有了范仲淹的名篇、寇准的清廉,清师翁同纥、怪才庞振坤也都是史传。
曾经的曾经,圣人们就是在这一洼小盆地中成长与发展。
             (二)
       横贯东、西的七里河,淌的悠闲。夏日的热,粼粼的波,在拐角处打一个漩,调皮的冲起一团团的泡沫。浅滩里,小鲫鱼天真的吸着青蚌身上的壳;河虾们傻傻的舞着他们精致的脚,用长须去触螃蟹强壮的鳌。绿湾中,两、三头的老水牛,仰着头,弯弯的大角抵着后脖,大半身便都没在清爽内,恣意的享受河水的刷摩。玩累的娃娃或伏或躺在那小片的棕黑脊背上,斗笠盖了头,脚丫还垂在水中……
岸堤上,当年“朝贡”周王室的芭茅依旧在微风中招摇!
  
             (三)
       近了那养育我十七年的村子,座座青砖瓦的院落注视着我。屋脊上两角的青龙瓦在老榆树婆娑的枝影间忽隐忽现。小猪仔学了柴狗,跑来用力的嗅了几下。而后是龙门下,那缠了青头布,坐于方竹凳上水族阿婆菊花的笑脸。午后的阳光,带着些柔软,铺洒在上面。棕黄色的皮肤上显着棕色的斑。我喊:“婆——,那汝晒月架呢呀!”阿婆招了手,仍是那眯了眼,菊花的脸。我凑过去,蹲在她瘦弱的膝间,埋头探着老人身上的孤单。那干瘪的茧手便来回的抚摩我的头,一遍又一遍。
终又得了故乡特有的柴香,便也知了大襟青衫上的沧桑。那,尖嘴的花帮鞋套着的是她们当年的梦想。
              (四)
       依傍于秦岭、汉水,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别样的民风。
三月里,踏在那弥漫着黄花苗香的土垅上,你一声的“呀——呜——”,唤来的将是田野间苗家少女银铃般的歌唱。但,你寻了声,渐渐的跟去,到了她的面前,她却只让刘海在额前招唤。那低头的温柔,发髻上闪闪的银簪……脸上遂荡开来两朵山茶花,红红的,羞嫩的山茶花!
              (五)
       故乡的安详,平和着舒畅,引的眉莺也来恣享。于是,红红的小爪子,紧握了柳顶的枝,转着脑袋“啾啾”的唱。苦瓜藤下的尤兰花,在阳光投射的圆孔中闪闪开放。蒙古小娃戴着尖帽,拖了青竹竿,兴致的学骑马——拍拍小屁股,驾…驾…驾…
  
邓州:柔婉杂和着倔强,特别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畦小盆地,一聚小村庄,生养我的故乡!情思在胸腔回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邓州社区论坛

GMT+8, 2025-4-5 09:01 , Processed in 0.0496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